文档介绍: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第一章中国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类历史过程中创造的,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知识水平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既表现为已经积淀下来和正在积淀下来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又表现为正在发展着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主要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这主要偏重于了解积淀在具体物质之中的,体现在人的行为模式上的人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与其相容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
中国文化是多源、多根系,而非一源单根系。即中国古代文明的出现,乃是多种文化源头的汇合,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先民的创造,共同融合成丰富多彩的华夏文化。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因为三皇、五帝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故不能排斥有些是后世的引申或增益。如帝、皇等称号显然为后世所加,但这些称号却是有历史背景的。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还有距今60~5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北京人则更晚些;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坝人、宁夏河套人距今约20~10万年。而距今约5万年的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特别是北京山顶洞人体质、体形与现代中国人基本相同,并发现了尖石、圆石、骨针以及人工取火等技术,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已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并开始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
中国古老文明的曙光直到新石器时代才开始出现。
1、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以陕西半坡遗址为典型的河洛地古羌人文化。地窖遗址中发现小米,是人类最早的小米培栽。贫富分化已极其明显。
2、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 发现大批人工栽培的水稻, 是人类最早的水稻记录。并发现骨刺和木制的水稻种植工具、原始纺织工具,出现铆尖结构的建筑及供欣赏的小陶猪工艺制品。
3、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分布在山东和苏北地区。发现大量的石玉工具,如石铲、石斧、石刀、石锄及玉铲等,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成套酒器的发现,除说明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悠久(与中国文明几乎同步)外,还说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了剩余粮食;还有象牙雕刻、硬质白陶、藻胎磨光黑陶及用具和装饰品,说明除农业发展外,还产生了手工业及艺术。
4、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约距今5000年,特别是中原龙山文化反映出中国地区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标志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并以此为中轴繁衍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发掘出的农具看,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有了普遍提高,原始瓷器、玉器、编织品、纺织品都较前有大发展,特别是冶铜术的普遍使用(青铜器的使用,较红铜、黄铜坚固且耐用)。遗址的墓葬中有杀殉奴隶的现象,这标志着奴隶社会已经到来。
5、辽西的红山文化:约距今5000年,发现大型祭坛,如神庙、积石冢群地、类似城堡的方形广场,估计是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从以上几处考古发掘来看,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1、许多墓葬显示,当时已处于父权家长制阶段,其家庭形式至少已处于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
2、出现贫富的差别甚至有奴隶的存在,这预示着中国文明的开始。
3、从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已发现特有的符号,大都被认为是文字,其形状结构已有一定形式,与殷周文字有较多的联系。
第二节国家的形式及其发展阶段
从炎、黄之际到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奴隶制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时期,其年代约公元前30世纪到22世纪,直到公元前7~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才开始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从我国奴隶制的产生、形成到衰亡,大约经过了三千年,是一个自本自根、多源汇合、独立发展的完整过程。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完善,在以后二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滋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节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文化,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受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其中自然条件客观性,为塑造不同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内在的物质基础。一种文化类型的塑造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决定,如果片面夸大其中某一因素,甚至把它提升到绝对化程度,就必然走向荒谬。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使得中国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有着自己的特点:
1、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状态,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有自信。
2、内部广阔的平原,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易于统一,易于保持独特风格和完整。
3、人口多并相对集中、耕地少。于是对土地的依赖性便充分反映在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上。
4、文化呈现由北向南拓展的趋势。
第四节中国的语言与文字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经过悠久岁月而发展成的社会工具。语言产生在文字之前,它是人类利用发音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