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大悟县旅游总体规划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146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悟县旅游总体规划方案.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5/30 文件大小:1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悟县旅游总体规划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悟县旅游总体规划方案
第一章总论
一、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一)规划范围
大悟县全境,东与红安交界,南与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孝昌县接壤,西与广水市相连,北与河南罗山、新县毗邻。共辖17个乡镇,,国土面积1985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8——2020年。重点规划近、中期,展望远期。其中,近期为2008——2010年;中期为20ll——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二、规划性质与规划依据
(一)规划性质
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大悟县旅游产业发展与项目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2、《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3、《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4、《湖北省旅游管理条例》
5、《旅游规划通例》
6、《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控制性规划》
7、《大悟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8、《孝感市旅游十一五规划》
9、《大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其他有关法律、文件和技术规范,以及县旅游局及其他县直部门、城镇和景区提供的相关资料。
三、规划背景与规划理念
(一)规划背景
在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发展旅游的背景下,根据在新的发展背景和形势下,编制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背景分析上形成三个“突围”:一是迎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大好政策机遇,大悟如何从中原崛起中突围;二是在“武汉后花园”浪潮中的声音被弱化,大悟如何从后花园中突围;三是在豫南鄂东北地区的红色旅游产品竞争同质化,大悟如何从区域红色旅游中突围。
(二)规划理念
本次规划坚持以下规划理念:
一是瞄准新起点。将大悟县旅游置于大别山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的新起点;置于大悟与武汉都市圈进行产业配套、协作发展的新起点;置于区域旅游产品组合形成的生态、运动、健康和休闲度假交汇的新起点。
二是探索新模式。按照一流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要求,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和目的地来打造,全县形成一个网络型城镇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交通景观化和游憩化,形成旅游目的地和网络城市的组成部分。
三是引入新方法。立足旅游产业要素和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价值链分析,立足骨干支撑载体的构建推进空间网络形态革命,立足区域旅游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强化旅游发展代际分析,谋求大悟旅游发展的制高点。
四、规划原则与规划任务
(一)规划原则
本次规划坚持以下规划原则:
一是规划期限上,做到长短结合。既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又具有具体项目的可操作性,做到明确宏观方向与微观实践推进相结合。
二是规划内容上,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既要重点策划龙潭湖-白果树湾、宣化店-九女潭、县城及城郊片区、夏店-刘集片区,又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充分兼顾其他乡镇发展。
三是规划范围上,突出自我,考虑周边。大悟作为环武汉都市圈周边的休闲度假游憩点,重点强化做好与黄陂、孝昌、红安、新县等的分工协作。
四是规划衔接上,继承性与协调性相结合,解决《中部及西北片区红色旅游规划》中该区域发展的落地问题,解决各景区(点)旅游规划和相关领域规划难以统筹考虑的问题,解决部门规划的相互脱节问题。
(二)规划任务
主要规划任务有以下方面:
一是明确大悟旅游业的崭新起点。旅游业的第三次浪潮来临,引发了旅游市场消费的新热点和新一代产品开发,大悟如何从观光向健康休闲、会议度假的转变中实现创新引领。
二是找到大悟旅游业的发展支点。在区域旅游格局重新整合的背景下,大悟如何依托武汉都市圈和大别山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旅游发展起步。
三是打造大悟旅游业的核心卖点。宣化店、中原突围是大悟县旅游的最大品牌,如何站在新历史起点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打响红色旅游牌,打造新一代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是本次规划的核心和灵魂。
四是在上述三度坐标基础上,如何深度挖掘大悟乃至区域旅游的价值链,创新突破,打造旅游产品链和服务链。
第二章资源评价与开发条件
一、旅游资源分析和价值评价
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标准》,立足规划组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资源分析结论。
(一)旅游资源类型
大悟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包括7个主类,21个亚类,51个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有12种,人文旅游资源17种。旅游资源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以龙潭湖、九女潭、响水潭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以革命、宗教文化为主。
(二)主要资源特色
一是以革命、宗教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旧址遗迹众多;二是既有山、水、沟、谷,又有人文历史建筑,也不乏民间乡土文化,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三是单体资源优势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