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较量无声》部分重点解说词.docx

格式:docx   大小:57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较量无声》部分重点解说词.docx

上传人:czhenrgjiangh 2018/5/30 文件大小:5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较量无声》部分重点解说词.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较量无声》部分重点解说词
  (2014-08-21 11:35:13)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历史与地理
原文地址:《较量无声》部分重点解说词作者:
《较量无声》部分重点解说词
本片由国防大学、总政治部保卫部、总参谋部三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关系研究所联合推出,国防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制作。
本片深度分析美帝亡我之心不死,阐释了苏联解体的启示、美国颠覆中国的手段,尖锐指出党内某些高层干部腐化堕落,成为西方在华利益代理人,立场鲜明地指出转基因、宪政、基督教、南周、茅于轼、贺卫方等均服务于西方利益,并深切呼唤中国需要保护自己稀缺的独立思考资源,坚定党员干部的信念、立场、价值观,以应对西方挑战。一下是部分解说词:
“一个绝对不应该被忽略和误读的细节,无论它是否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在客观上,苏联的解体,都是冷战结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热情地伸出橄榄枝终结冷战的苏联,不仅没能得到自己热切期盼的战略回报,反而在对手的顺势一击下,瞬间毁掉了几代人70多年艰难积累并付出民族高昂代价所成就的全部基业。”(配戈尔巴乔夫低头手托画面)
“这一超级的历史嘲弄,留给世界争论不休的种种疑惑,而留给俄罗斯的,则是社会的倒退、国家的衰退和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关于前苏联的体制,在客观上是否具有生命力,里根政府并不感兴趣。美国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生命力降低到零。”
 “一个放弃了政治旗帜,放弃了理想信念,放弃了思想武装和敌我意识,最终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对手的政党,一个不是自我完善,而是自我否定,不是锐意进取,而是固步自封,不是相信人民的力量,而是相信西方神话进而失去了执政根基的政权,一步步走向衰落和覆亡是必然的。”
刘亚洲:“在空前胜利中,受到巨大鼓舞的美国精英们,大胆地选择了后者(在接触中改造中国的战略),他们非常自信地认为,只有接触接近和接纳中国,逐渐将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才能更有利的分化瓦解中国。”(配刘亚洲画面)
    “美国动员国家战略资源强力推广的转基因粮食,实际上就是美国控制世界粮食生产、进而控制世界的手段。”
“以政治转基因的方式谋求巧妙地支配中国,而不是简单地肢解中国,已成为美国战略精英的优先选项。综合分析不难看出,美国的政治转基因战略不仅早已聚焦中国,而且也隐蔽集中一下五条战线展开。”
1989年基督教箴言报文章:“对苏联的伟大美元攻势正成功的发展,3万颗核弹头和用最新科技成果装备的世界上最大的军队确不能掩护自己的国家领土拒绝渗透的美元。它已经把俄国的工业消灭一半,打垮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瓦解了苏联社会,苏联已不能抵抗。所以专家们预言说,它的覆灭是两至三年的事。而我们应当为那些伟大计划给予应有的评价,卡福特制定了它,罗斯福润色了它,而后历届美国总统都彻底的执行它。
“在客观上,苏联的解体,是冷战结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第一条战线:政治渗透——千方百计影响中国的政治走向。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与我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在政治上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充分利用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企图通过把持经济话语权,向把持政治话语权拓展,以经济上的接轨,促进政治上的并轨。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作为旗号,通过渐进式影响我社会转型来逐步诱导我政治转型。”
“美国福特基金会、国际共和研究所、卡特中心和亚洲基金会等长期以来,都不遗余力地积极为我国基层选举和地方管理改革提供不同形式的援助。”
西方社会之所以热衷于此,是因为从中看到了“民主的种子”和推动“中国真正民主化的潜在力量”。
“2004年,在美国国务院和卡特中心的邀请下,来自我国一些党政部门的领导和高校学者所组成的四个代表团,赴美国观察总统选举。短短数天,美方安排了大量密集的访问座谈。并对整个代表团的行程做了非常周到、周密的安排。他们精心的投资,很快得到了所需要的回报。代表团回国后,参加活动的某市人大常委会干部竟在网上发表文章称:“选举,是政府获得国家权力的合法来源和执政基础,通过定期的选举活动来完成国家的权力更迭,是现代民主国家政治成熟的表现。美国主流媒体长期恪守真实、自由、快速、中立的新闻准则,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事件回顾:这次大规模的赴美观选,引起国内许多媒体的密切关注,好几家报纸报道中均称中国首次派出阵容庞大的官员代表团赴美国观察总统大选。正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南方周末》记者孙亚菲随同代表团一起活动并作了许多采访。11月4日代表团刚回国,《南方周末》就发出孙亚菲以“中国官员零距离目击美大选”为题写的文章,较早全面地报道了代表团赴美观选的过程及许多感受。以后,《瞭望东方周刊》《南方周末》《新闻周刊》等媒体以“中国基层选举借鉴美国经验”、“美国大选:我们观摩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