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词解释
绪论
1、  标准解剖学姿势:又称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立,两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足尖、掌心向前。
2、  冠状面:又称额状面,即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切成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此面与水平面、矢状面垂直。
3、  正中矢状面:将人体沿前、后正中线纵行切开,正好把人体切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该面与冠状面、水平面垂直。
a)  运动系统
i.  骨学
1、  骺软骨:在幼年时期,骨干与骺之间存在的软骨,其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使骨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的生长随着停止。
2、  隆椎:即第7颈椎,因其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直接隆起于皮下,活体易于触及,是临床上记数椎骨数目的标志。
3、  颅囟:新生儿的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完善,骨与骨之间存在着缝隙,并被纤维结缔组织膜封闭,其中在额、顶骨之间者呈菱形,最大,叫做前囱。在枕骨与顶骨之间者呈三角形,叫做后囱。
4、  翼点:在颞窝前下部,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后所构成的“H”形的缝,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恰好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损伤后可致硬脑膜外血肿。
5、  翼腭窝:位于上颌骨、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狭窄的三角形间隙,容纳上颌动脉的末段、上颌神经、翼腭神经节等,为口腔、鼻腔、眶腔、颅底、颅中窝及颞下窝间的交通要道,其范围是: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蝶骨翼突根部的前面;内侧壁为腭骨垂直板的外侧面,恰好是鼻腔的侧壁;上述三壁逐渐靠拢,并形成翼腭管。翼腭管的交通如下: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经眶下裂通眶腔;经翼腭管通口腔;经圆孔通颅中窝;经翼管通破裂孔;经蝶腭孔通鼻腔。
6、  肋弓:第8~10对肋的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而形成的软骨弓,软骨之间可形成软骨间关节。
7、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所形成的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是记数肋的标志。
8、  界线:是由骶骨的岬、两侧的弓状线、骼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所构成的环行线。为大、小骨盆之间的分界线。
9、  骨髓:为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骨网眼内的具有造血功能的疏松结缔组织,可分红骨髓和黄骨髓。婴幼儿全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骨髓完全转化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慢性失血或失血过多时,黄骨髓仍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10、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借连接装置共同构成。成人近似圆锥形,有上口、下口和前、后、左、右四壁。上口由胸骨柄上缘、第一肋、第一胸椎构成;下口由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肋、第十一肋前端、肋弓、剑突共同构成。胸廓容纳胸腔脏器。
11、  弓状线:在脐下4~5cm,由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腹横肌腱膜全部转移到腹直肌的前面,从而导致腹直肌鞘后层缺如,故在腹直肌的后面脐下4~5cm处出现一个游离的弧形下缘,称为弓状线,又叫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12、  椎管:椎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接起来,其内部形成一个容纳脊髓、脊髓被膜和脊神经根的骨纤维管,叫做椎管,上通过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终于骶管裂孔。椎管的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与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
13、  骶角:骶管裂孔的两侧有两个向下的骨性突起,称骶角,可在体表扪及,是确定骶管裂孔的体表标志。
14、  钩锥关节:又称Luschka 关节,由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前、后唇的外侧缘相接而形成。若过度增生、肥大,可造成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
15、  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而形成的凸向上的弓,可分为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三块楔骨以及内侧3个跖骨共同连接构成;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两个跖骨连接构成;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构成。足弓对足底的血管、神经有保护作用。
16、  椎弓板: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的部分称椎弓板,参与构成椎管的后壁。
ii.  关节学
1、  滑膜囊:为滑膜构成的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成角处,可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
2、  关节唇:是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深度、增大关节面面积、增加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3、  滑膜关节:简称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由相应骨的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共同构成。关节囊的内层为滑膜层,可分泌少量滑液,以减少对应骨关节面间运动时的磨擦,使关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4、  滑膜襞:有些关节囊的滑膜层,其表面积大于纤维层,从而导致滑膜重叠、卷摺,并突向关节腔,形成滑膜襞,内含有脂肪和血管。由于滑膜襞填充了关节腔内的自然存在的腔隙,使关节更加稳定。
5、  环转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