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气藏的总和。
- J6 b/ o" s# k3 W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天然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 ***@3 L8 X6 y8 d& f% v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9 v" h( U. M$ u# \; K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y+ j% _# A- V/ P6 ]4 h2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2 b% t; n2 W0 S8 L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0 n3 Z: y3 ?) J!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 g: t: y% e* ^1 {5 ***@3 s: P5 b& G5 S
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 s4 @! b4 w- x2 s8 y. _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1 e, `6 h, `+ A$ f( Z( M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 y6 w& ~- V7 z2 ]- o: C+ k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 _" ^& p$ u* D, b: C6 T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z6 l2 q' t+ q# R+ E, \$ z
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d! ~; q. O" J* G( Z: N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 C! `2 K, _+ D$ ?+ t  }7 a# {1 T, t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V- _7 F# O. K7 K& N/ u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 ***@5 H2 l9 T& H$ B1 Q, V! O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 o7 h0 x7 t% ^;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2 v% s/ |, v. X+ X6 |/ F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 i7 R+ k" }! G0 W# E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 j- |- Z! l0 Q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0 d% `# F9 X( g& u* Q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Z# w) l  ]# c' o0 o' q# N3 }- @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O7
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1 a$ y( Z# u- _7 ],
均质油藏-----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 W8 a+ N5 U/ S9 S3 z3 _
非均质油藏-----具有不同性质的油藏,包括双重介质油藏、裂缝性油藏;多层油藏
: d$ T. ^+ L: h' X% W% G+ k弹性驱动-----油井开井后压力下降,油层中液体会发生弹性膨账,体积增大,而把原油推向井底。  G' Q7 a! |2 r7 }/ s3 D1 U2 r4 ~
水压驱动----靠油藏边水。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原油推向井底。. C" C5 B4 \8 Y
地质储量----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所储原油总量。* M, k& b% z/ X! 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w/ p# O& w% P! ?
剩余可采储量----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
( A* @( T1 [" M2 Q1 J$ |6 o/ S采收率-----油田采出的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4 f' f/ p$ G9 x# T8 X* C0 q$ V最终采收率----油田开发结束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 }4 s  H* z2 p, {) T7 i4 m& Z采出程度---油田在某时间的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m2 {'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