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第五章 戏剧性.doc

格式:doc   大小:108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五章 戏剧性.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5/31 文件大小:10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五章 戏剧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戏剧性
本章主要从戏剧性的视角研究散文,探讨散文中的戏剧性元素,作家在散文创作中,是如何借鉴戏剧艺术进行散文创作的。以余秋雨和台湾作家张晓风为例。
【文献精读】
郑明娳著《现代散文构成论》,台湾大安出版社,1988年9月。
结构论)
陈剑晖著《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1月。( 第十章结构)
【欣赏作品】
余光中:《从母亲到外遇》
张晓风散文:《许士林的独白》、《地毯的那一端》、《从俗》、《高处何处有》
《全民写作》。
倪金华散文:《名古屋城游记》
【进一步阅读书目】
敏泽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方遒著《散文学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讨论题】
戏剧有哪些重要的基本元素?
戏剧艺术中的哪些因素对散文创作具有借鉴与创新启示?可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
欣赏电视散文作品,进一步探讨散文创作借鉴戏剧艺术的创新途径与方法。
西方戏剧美学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为悲剧——实际上也是为戏剧下的定义是:;。说得简单些,一个剧情,“有头、有身、有尾”的剧情;一个是表演,剧情的展开不借助叙述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特征,包括对悲剧、喜剧的特征的概括是相当精辟的。
戏曲是歌、舞、剧高度综合的艺术。
京剧大师梅兰芳说:“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含着剧本、音乐、化妆、服装、道具、布景等因素,这些都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成为一出完整的好戏。”戏曲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艺术手段综合在一起,在舞台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国古典戏剧独特的审美特征
抒情性是我国古代戏剧的一大特征。它首先从戏剧文学——剧本表现出来。从广义上来说:中国戏曲都是诗剧。没有诗就没有中国戏曲。不仅填词作曲,注重声律,讲究音律美,而且白的部分,也要讲求音律美,讲求节奏。唱、伴奏属于音乐范畴,节奏性是显而易见的。念白,也有鲜明的节奏性,讲究轻重高低、抑扬顿挫。至于演员的身段动作,大都与音乐相配合,在运行中始终保持着节奏的一致。
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性是渗透于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性格的刻划、语言的锤炼,以及演员的表演、唱腔伴奏、舞台美术等戏曲的一切构成因素、构成部分之中的。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莺莺初出场的第一支曲子:
【赏花时】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几句曲文,创造了一个意境,整个剧情就是在这个意境中展开的,直到《长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显得情深韵长。
中国古典戏剧另一个主要的审美特征是传神。讲究“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形”、“神”是传统艺术中独有的美学范畴。“形”,是直接诉诸人们感官的具体形象;“神”,指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追求的是
“形”和“神”的和谐统一,反对偏废一方。
传神论成为我国古典戏剧极重要的审美特征,有其深远的原因。一般地说,远在先秦、两汉,我国人民就有一种视神重于形的趋势。九方皋相马就是一个典型的故事:只要是千里马,雌、雄、黄、黑,管它干什么?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在形、神这对矛盾中,神更受重视。唐代虽强调以形写神,但评论家、艺术欣赏者均颇善于体察形象中神的存亡。对于艺术表现的神似之处,人们有极细致的领悟能力,这大约可以说是中国人对美的感知能力的一个重要素质。中国戏曲是在宋、元之际进入成熟时期,以传神为其主要审美特征。传神虽最突出地表现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也同样渗透于剧本构思、人物造型、舞台布局、唱腔设计等一切方面。一些古典剧种的服装程式,颇有助于传各种典型人物之神,是传神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老生戏《借东风》,按形似的要求,先得把诸葛亮的长胡子拉掉,二十七岁的青年,哪有这样长的胡子?半仙式的打扮也得换一换。但,还借得成东风吗?形似在这里是极不重要的,关键就看能不能把诸葛亮那点神传出来了。
古人论戏曲结构
凌濛初的《谭曲杂剳》曾说:“戏曲塔架,亦是要事,不妥则全传可憎矣。”
王骥德在《曲律·论章法》第十六中说得更为具体:“作品,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而后可施斤斫。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接中段敷衍,何意作中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并说戏曲写作要“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做到“毋令一人无着落,毋令一折不照应。”
把戏曲结构的问题,提到创作的第一位,而且给予全面而深刻的论述的,是清代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李渔(1611-1680?),号笠翁,浙江兰溪人。他的戏曲见解,主要在《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