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数字媒体学院动画1102
严闻天 0609110205
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究竟到了一个怎样的层次?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最近我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关于消费状况的调查。此次调查对象是我校部分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此次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有效收回80份,并对这80份问卷进行了统计总结和分析。此次调查显示:75%以上的学生每月日常消费在1200元左右,部分同学月生活费爬上了2000元
大学生是如何支配这笔费用的?此次的调查告诉我们,我校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支出:伙食费,买服饰,恋爱,人际交往,手机费等。恋爱、人际交往、考证以及出国筹备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最主要的消费项目。恋爱、人际交往费用是日常消费的大头。考证以及筹备出国的费用,成为让大学生消费水涨船高的新增长点。
调查发现,%的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而其中“温饱”消费只占学生日常消费的60%而已。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同学中的拥有率都超过半数。%的同学已拥有手机,其中超过七成的同学使用中高档手机。%的同学拥有电脑,电脑已经成为入学的必备“家当”之一。但在这些拥有电脑的同学中,%的同学是将电脑用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的同学用电脑来学习。
在女生消费中,服装、化妆品消费平均占有40%的比重。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女同学在购物时,将品牌作为第一考虑因素,一些中高档服装、化妆品品牌非常受同学欢迎。
恋爱消费,一直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战场”,尤其是男生,有时候为了谈恋爱,不得不饿肚子。为了爱情可以不要“面包”。
交际、应酬、请客大学生消费大大升级。学校周边饮食店明显比其他店多,大多是中档消费,一般一顿下来也要100多元,同学请客多数选在这些地方。现在大学校园的交际应酬与外面社会没什么两样,许多学生抱着“不得不应酬”的想法,反而给自己造成了负担。
现在除了以往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省二级证书,还有许多职业资格认证,像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等,甚至还包括驾驶证。为了考试,还要参加许多考证补习班,报名费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但事实上,很多人是随大流去考的,很多证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像秘书资格证对理科学生找工作来说就根本起不到作用。
除了考证成风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将毕业出国留学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许多家庭就将一大笔钱投在了各种出国培训班里。出国必须考GRE、考托福,之后要申请学校,每所学校的申请费都不同,所有这些全是需要花钱的工作。
综合分析了一下,我感觉大学生的消费存在下面几个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追求时尚和名牌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里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80%。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特别是恋爱的同学,通讯费更是异常的多,买衣服的钱,女同学做发型的钱,买饰物的钱,也明显高于单身的同学。可能是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储蓄观念淡薄
据调查,高达99%的被访同学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说明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的限制。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但这样的另一方面是我们无法真切体会到这些钱的来之不易,容易轻率的消费,也不担心没钱用,因为总有父母担着,,所以现在的大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忧物流的神仙般的生活,从而养成了储蓄观念淡薄的思想。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20岁以上,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大学也是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过程,据调查,70%的大学生存在着生活费勉强或刚好的情况,有10%的人表明自己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消费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那么是家里给的钱少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大都有同样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钱往那里用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三、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