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导论班级管理的内涵
第一节班级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一、班级经营的定义
班级是一个社会系统( social system),包括两个以上的人群,成员间有其同的价值观,彼此间具有相当稳定的复杂互动关系,人的社会行为由“规范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相互影响所组成,其中规范层面包括机构、角色、角色期望;个人层面包含个人、人格、人格需求。艾迈尔(Emmer,1995)认为教师的班级经营策略是组织教室活动,引导学生做出适当的行为以及防止课堂不当行为的发生与处理学生偏差行为等。
伯登(Burden,1995))认为班级经营在于建立与维持可使班级组织正常运作的系统,并非仅仅是处罚学生的错误行为,还包括要求学生在规范限制的范围内表现的可接受的行为。
班级是社会组织的缩影,是学校组织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其本身又形成一个特的社会组织;学者弗洛恩(Froyen,1988)从目标、成员、领导、关系上阐述了班级团体的特征。
艾迈尔(Emmer,1987年)在《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对班级管理的定义为:一种促使学生合作,并使学生能参与班级活动的教师行为与学习活动。
布拉菲认为,班级管理是教师为了创造与维护一个适宜的学习情境,达成教学目标的行动策略,它们有:安排教室的物理环境;建立教室常规与活动程序;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专注地投入学习活动等。
班级管理(经营),乃是教师或师生在教室社会体系中,遵循一定的准则规范,在师生互动情境下,适当而有效地处理班级中的人、事、时、地、物等各项业务,以建构良好的班级气氛,发挥有效教学的效果,达成全人教育目标的历程。
二、班级经营的内涵
1、教学活动的管理
2、教(训育)育工作的经营
在于班级常规的建立以及班级自治活动的展开。一方面在于减少学生的不当行为与偏差行为;另一方面在于培养新时代的学生所需的品格。如班会、班干部选举等,可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所需的民主素养与身为优秀公民应有的品格涵养。常规管理的目的: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班级组织;自治活动的目的:建立班级及学生品格的养成。
3、辅导活动的经营
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减少学生不当行为或偏差行为,“教训辅”三结合的理念,发挥“一级辅导与治疗”的功能。
辅导并非万能;不应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相信自己能带好每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了解个性、家庭背景和能力,建立良好的亲师生关系。
4、情境规划的经营
物理、社会和教育环境。
物理环境:教师座位、教室的照明、学生的课桌椅的摆放、教师活动区的规划、班级内外的绿化、学习角的设计与安全考虑、教室的通风、班级的整洁活动等。
5、行政事务的管理
班级计划的制定、班级干部的选举
模范生的选举、生活公约的制定、教材教具的摆放、学校活动法令的转达与开展、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理、班费的运用于管理、学生成绩的处理、教师情境的布置、清扫区域的分配、作业的批改、高智商低成就学生的学习辅导、晨间活动的安排、家长人力资源的运用、导护工作的执行等。
6、人际关系的经营
爱心、耐心、同理心、诚心、恒心等五心来处理人的问题。
7、亲师合作的经营
家长的角色:“赞助者”—“协助者”—“参与者”,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
8、意外事件的处理
由于开玩笑、不小心、故意、认知错误等行为,造成自己或同学的伤害。
三、有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