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1,93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zhanglaifa 2018/5/31 文件大小:1.8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实验报告
1、设置参数
信号参数:载波频率CF、采样频率fs、数据点数N,信噪比SNR、脉冲宽度PW、脉冲重复频率PRF、幅度PA、初始相位Φ0
CF
fs
N
SNR范围
PW
PRF
PA
Φ0
20Mhz
500Mhz
100001
20
2e-5s
10khz
1V
0
观测时常:2000e-6s
实验结果
(加噪声之后)
(加噪声)



实验分析
从上面几图可以观测到设计的雷达信号的频谱宽度以及谱线间隔,而在实验中我们修改参数,会看到不同的变化。当设置脉宽变大,实验中产生的脉冲信号的宽度会变宽,设置的重频变大,谱线会变的密集。其时域的变化也会时最后的高频信号产生较大的变化。对于噪声的加入,当噪声的信噪比越大时,产生的脉冲信号的频谱就会产生更多的旁瓣。
而当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提高后,雷达的最大单值不模糊距离也会变大,
而信号的脉宽则会影响雷达的距离分辨力,脉宽越宽则分辨力越高。
实验报告
1、实验参数
测距参数5,10,,,,30对应的回波延迟时间位置
参数
5
10
15
20
25
30
时延/微秒
34
68
104
134
168
199
距离/公里






切线灵敏度的参数5%—95%变化,观察信号和噪声电平
衰减参数%
90
90
90
90
计算输入幅度电压/mV
63
63
63
63
计算切线灵敏度/mW




噪声电压峰值/mV




噪声电压最大值/mV




2、实验结果
a. 表格记录测距参数及对应的延迟时间,示波器显示图

b. 应用表格记录切线灵敏度测试时多次测量的信号和噪声幅度,示波器显示图

3、实验结果分析
a. 测距实验要依次计算出各个延迟时间对应的目标距离及误差
b. 距离分辨率为多少?
b. 计算多次测量切线灵敏度的平均值
实验报告
1、实验参数
载频
测角范围
天线数量
天线间距(基线长度)
相位区间

±30°
3个
L1= L2=
-π~π
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分析
由实验参数长短基线计算得到的测角不模糊区间、目标角度值;
根据所设置的参数说明相位模糊及解模糊的方法;分析不同基线长度对测角误差的影响。
实验报告
1、实验参数
目标距离跟踪实验改变捕获条件参数观测跟踪波门状态;二次相消通过改变K值,观测对静目标消隐效果,记录动目标和静目标积累信号的幅度特点。将一次相消和二次相消观测数据分别做表格,分析消除效果。
一次相消:一次相消时可以观测到积累信号固定目标幅度为0.
二次相消:二次相消时,K=2则完全相消,K!=2时,固定目标幅度不为0.
包络信号:固定目标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