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我的家乡.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的家乡.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5/31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的家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她地处河南北部。南临黄河,与郑州、开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与鹤壁、安阳毗邻,西接焦作,东连濮阳,辖区总面积为8169平方公里。她交通发达便利,京广、太石铁路在此交汇,形成了我国北方较大的交通枢纽,106、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辖区内公路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她通讯事业发展迅猛,是豫北地区最大的通信枢纽。
她是一座色彩斑斓的文化城市。新乡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新中原省会所在地。早在8000多年前,新乡已经有人类活动。新乡是著名战争牧野大战发生地。周武王会盟八百诸侯战于牧野,迫殷纣王登鹿台自焚。姜尚卫河垂钓、比干剖心忠谏、围魏救赵、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都源于这方热土。历代文人墨客、名流隐士,如姜太公、比干、竹林七贤、李白、苏拭、岳飞、元好问、乾隆、袁世凯、徐世昌等,或生于斯,或游于斯,流连驻足,吟咏凭吊,留下千古佳话。
每次谈起她,我就满怀自豪与欣喜,无论何时何地,我都爱她牵挂她祝福她……
我的家乡有很多习俗呢,现在我就向大家一一道来: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这天,理发店都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村里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为:“鬼节”。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都会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