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净土宗的戒律观时间: 2013 年11月12日晚上六点三十分缘起:净勇师、净灿师、净超师、净敬师、净灯师、净华师第六位新戒谢戒,慧净上人开示如下。首先,恭喜大家受戒回来,成为一个如实的出家人。受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身份代表,至少要受过沙弥戒,或者式叉摩那戒;出家没有受戒,严格来讲不算是出家人。我们是专修净土法门的,对净土法门的戒律观,我分五点说明。第一点,持戒不依戒持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生活与修行。在佛陀时代还没有宗派之分,只要是出家人都要受戒、守戒,以戒为本。佛教到了中国分为八宗,而八宗也都必须要受戒、守戒。八大宗派之中除了净土宗,其他宗派都是圣道门,属于自力难行道,不是他力易行道。我们是净土门,属于他力易行道,所以我们是持戒不依戒。圣道门之各宗各派,都要受戒、持戒,而且要持戒清净;之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定慧是圣道门的过程,戒又是圣道门的基本功,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一心持净戒”;没有戒,就谈不上定和慧。修圣道门是靠自力——靠自力修戒定慧三学,三学成就而了脱生死,成就佛果;但持戒清净很困难,无戒则无定慧,无定慧则不能了生死成佛道,这样就失去了出家受戒的终极目的。但是,即使持戒清净也还不是解脱,因为那只是基本而已。戒是防非止恶,防止三业之中的身业与口业;而意业要靠定,成佛更要靠定与慧。对净土宗的出家众来讲,也是要受戒、守戒;但即使持戒清净,也不靠戒的功德, 不依靠戒到极乐世界,而是完全依靠弥陀救度,依靠弥陀名号。所以对净土宗的出家众来讲,对戒律,是持戒但不依靠戒。第二点,持戒之精神即使受了戒,不管是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是沙弥戒、沙弥尼戒,我们能做得到吗?即使做到,又能做到几分呢?其实我们是做不到的。老实讲,如果能够不犯根本大戒,可说已经是阿弥陀佛了。事实说来,即使受了戒,我们也有意无意地在犯其他的戒,乃至根本大戒。戒,是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随着当时时节因缘,也就是当时的人、事、境、物而制订的种种戒律。现在时空遥隔这么久、这么远了,虽然很多戒条未必适合现代,或适合当地;但基本上大部分还是我们所应该遵守的──其实我们也做不到。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法门,对净土法门的戒律作了一个“戒律观”,很简单,也很扼要,就是“粗持重戒,老实念佛”:这个就是净土宗不论出家、在家所应该遵守的。可是我们还是有意无意地会去犯,那怎么办呢?一方面,戒是二千五百年前所制定出来的,一方面我们又做不到,所以就是持“戒之精神”。也就是说,持守戒的精神。戒的目的,是要我们生活简单朴实,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要我们恒常观心,防非止恶;要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就掌握这个精神, 体会这个精神。既然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不管戒律有规范到的条文也好,没有规范到的也好;凡是恶的,凡是非的,凡是在此时、此地、此人,现在的时间、时段,现在的空间、环境,现在的人事,不应该做的,即使戒律上没有规定,我们也不可以去做:这个就是把握着戒的精神,持守着戒的精神。不然戒条里面很多已是不合现在的时空,我们要怎么去遵守?这是第二点,持“戒之精神”。第三点,戒如照妖镜我们面对戒条——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犯,我们有心去持守,但无力持守。所以戒条无形中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凡夫的本性、本来人。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说,我们都有佛性,可是“垢障覆深,无由显照”;又说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