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9
文档名称:

高考复习高中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ppt

格式:ppt   大小:819KB   页数:15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复习高中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ppt

上传人:wyj15108451 2018/6/1 文件大小:8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复习高中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形象
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1. 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孹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设题: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情。
解析: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自把孤樽孹蟹斟”“一江秋色无人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其中“自”“孤樽”等词是关键。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可以概括为: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案:一个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2. 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例2】(2010·华中师大一附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 49 岁,地点为成都草堂。
设题: “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怎样刻画“狂夫”形象的?
解析:
第一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关键词“贫困潦倒”“放达乐观”)
第二步,结合诗作对形象特征进行分析,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诗的后四句则描写了“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对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的条件。
第三步,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突出狂夫乐观旷达、贫困不移的高贵品质。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案:
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突出狂夫贫困不移的高贵品质。
指点迷津
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 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 结合诗句分析,切忌以译代析。
3. 总结形象意义,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人物形象答题套路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傲视权贵、
傲岸不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的隐者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比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
如李白的《赠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