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毕业班的我们
六年(6)班主题班会
一、确立明确的目标
作为六年级毕业班的我们:
要有明确的目标。
那么,首先就必须知道自己目前在哪个层次。
1、每一科都上了90分吗?
上学期期末检测情况:
2、三科总分在270以上吗?
我落后了吗?
那么,你的目标是?要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呢?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人云: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种好的日生活的小事做起,在它还没有形成习惯之前,需要在漫长时间里去不厌其烦地磨合重复同样的动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付出,直至形成固定的模式而成为自然。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
胡适专门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的文章来论述对事物那种不认真、不追根究底、敷衍了事的态度。
强化“细节”意识首先就是要克服“差不多”思想。
三、细节决定成败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世不认真的人。
胡适曾系统地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与方法,使他眼光敏锐,胆大心细,具有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因此他写这篇讽刺小品,嘲讽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一方面针砭国人敷衍苟且的态度,一方面也可见其弘扬科学精神的用心。鲁迅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
2、每天按时完成作业
3、书写尽可能工整漂亮
——卷面工整与否,在关键时刻决定了那一两分的差距!!!即使你的字不漂亮,你也必须书写工整。这一点是只要大家愿意就可以做到的。
4、力求做到“稳中求进”
——保证成绩不下滑,还能不断提高的学生。
5、疑问必须当天解决
——学习上有任何疑问,都应该及时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决不把疑问留到明天。
6、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
——充分利用时间,可以事半功倍。学习应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