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上海中考情景和实验试题..doc

格式:doc   大小:787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上海中考情景和实验试题..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8/6/1 文件大小:78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上海中考情景和实验试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情景试题
,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导体对电流的阻碍规律”实验中,用2节电池作为电源,甲同学先将电阻R1和R2并联,然后用R代替图9(a)中并联电阻R1和R2,如图9(b);乙同学将电阻R1和R3并联,如图9(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现象,分析归纳出初步结论。
(1)比较图9(a)和(b)两图中电流表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比较图9(a)和(c)两图中电流表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在电路中分别接入阻值不同的R1、R2电阻进行实验,如图7中的(a)、(b),然后分别将R1、R2组成并联和串联电路,如图7(c)、(d)所示。请仔细观察和比较图中的装置、操作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R1
3
A
R2
3
A
R1
R2
R1
3
A
R2
3
A
(a) (b) (c) (d)
图7
(1) 观察比较图7(c)与(a)(b)中实验情况可得:________________。
(2) 观察比较图7(d)与(a)(b)中实验情况可得: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图9
铜铜
锌锌
锌铜
锌铜
3. 小明同学利用同一个西红柿、导线、电压表以及一些尺寸相同的铜片、锌片等器材来探究“水果电池电压与电极的关系”。实验中,小明将2片金属分别插入西红柿中,作为电源的电极,并用导线将电极跟电压表相连,研究过程如图9(a)、(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金属片和电压表示数,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分析比较图9(a)与(c)或(b)与(c)中金属片的种类和电压表示数,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②在分析比较图9(c)与(d)中金属片插入的情况和电压表示数后,小明发现无法进一步得出“同一水果电池电压大小跟电极间的关系”的结论。请你简述其理由: 。
A
,某同学研究铁氧体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他在恒温箱顶部固定一个铁氧体,然后在铁氧体下方放一磁铁,实验现象如图5(a)所示,然后改变恒温箱的温度,观察到的现象如图5(b)、(c)所示。
磁铁
铁氧体
20℃
100℃
105℃
(a)
(b)
(c)
图5
图6
220V
~
永磁体
铁氧体
弹簧
加热元件
绝缘体
金属触点
弹簧片
按键开关
锅底
①根据图(a)、(b)和(c)及相关条件可以归纳得出结论: (18) 。
②自动电饭锅就应用到了以上结论,图6为电饭锅的原理图,安装在发热盘(锅底)中央的温控器内部装有铁氧体、永磁体、弹簧等元件。煮米饭时,两个金属触点(19) (选填“接触”或“断开”),加热元件工作;当锅底的温度升高到某温度时,永磁体与铁氧体(20) (选填“分开”或“吸引”),加热元件停止工作。
(21)100;(22)增大;(23)减小;(24)减小。(每空1分)
面短文,回答问题:
t/℃
R/Ω
0
100
300

图10
PTC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材料,它以钛酸钡为主,渗入多种物质后加工而成,目前家用的陶瓷暖风器、陶瓷电热水壶等就是用这种材料做成的。PTC有一个根据需要设定的温度,低于这个温度时,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高于这个温度时,电阻值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我们把这个设定的温度叫
“居里点温度”,用PTC材料制成的电热器具有发热、控温双重功能,应用十分广泛。
①家用固体电热灭蚊器就使用PTC陶瓷电热元件,如图10为其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PTC材料的“居里点温度”为℃。
②家用固体电热灭蚊器工作时的温度基本恒定在165℃左右,若它的温度高于165℃,电阻,功率,使其温度(均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反之,也能自动调节。因此用PTC材料制成的电热器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①他们按照规律成立的条件设计并开展实验,在回路中出现了期望中的电流,所以他们的实验可以验证所学的规律。②(当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不变时,)接触点之间的温度差越小,电路中的电流越小。
学“塞贝克效应”后,知道了在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中,如果使两个接触点的温度不同,在回路中将会出现电流。他们设计实验,验证所学到的结论。该小组利用铁丝和铜丝两种导线组成图7(a)所示的闭合回路,并将相连的两个交叉点A、B分别置于烧杯中和酒精灯上方。做了如图7(a)、(b)、(c)所示的三次实验。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装置、操作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