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

上传人:zhangbing6987 2015/6/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孔子的“君臣父子观”到“三纲”的思考
周玉萍周玉萍(1964——),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教授,.030024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 030024)
摘要:孔子的君臣父子观所要表达的是正名思想,而董仲舒的“纲常论”所要表达的是“相兼关系”,东汉白虎通会议统治者表述的“三纲”思想,所要表达的是“从属关系”,这个过程说明学术思想是伴随现实政治嬗变的。孔子的君臣父子中,每个人都有独立性,而董仲舒的“纲常论”开始向依附关系演变,到“三纲”时期,完全变成了依附关系。这个变化启示我们:学术繁荣和发展要以自由宽松的环境为前提,否则,学术思想就会演变成僵化的理论。
关键词:君臣父子;三纲;皇权,争鸣
考察史籍,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强调的是人要各安其本位,各尽其本份,尊重等级名次。在孔子眼里,君臣父子都是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人,当君胡作非为的时候,臣要劝谦,劝谦不从的时候,应该离开。当父亲有错的时候,儿子要尽量阻止他犯错误。在孔子的思想里,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人格都是独立的,这与后世“三纲”所要表达的人与人的依附关系完全不同。探寻其变化过程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一、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意
(一)关于君臣
涉及到君臣问题,孔子的论述很多。《论语》颜渊第十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是孔子第一次面对皇帝咨询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孔子率先讲它,因为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这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来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宗法制度及其形态意识受到猛烈冲击,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君臣父子的名分开始混乱。诸侯、大夫乃至陪臣们企图借助对礼的僭越,使自己得到的权力和地位变成既成事实。孔子对此万分
痛心。他认为唯有重新恢复三代的礼制,才能挽救这一混乱的局面。而要恢复礼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名的具体含义孔子没有说,但从孔子全部的思想主张来看,正名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简单的说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1]即为君的要使自己的行为应该合乎“君之名”的内在规定性;为人臣的要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臣之名”的内在规定性。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才会稳定,才会“天下有道”;否则,就会“乱”,就不和谐,就会“天下无道”。
正名之后,君臣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君臣关系是对等的,“臣事君以忠”的前提是“君使臣以礼”。假使前提不存在,那么结果也不存在。孔子还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以道”就是以符合道的方式来侍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行道,胡作非为,那么,臣就应当按照“道”加以谏正。如果谏正不被采纳,作为臣就应终止君臣关系。由此看来,君不可随意令臣死,臣也不必愚忠至死。君对臣、臣对君都是对等关系,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2]。
孔子不但提出了这个主张,而且躬行实践。孔子离开鲁国、卫国,都是在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施的情况下走的,说明孔子一直在实践着“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