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录
桩基础地基处理实习报告 2
1. 工程概况 2
2. 地基处理概述 2
2
2
2
3
4
6
3. 基础的设计 6
4. 基坑工程 7
7
7
8
8
5. 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8
9
9
9
10
7有关工程问题 12
12
12
12
桩基础地基处理实习报告
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商丘市上海都市花园住宅小区Ⅰ期桩基工程,位于商丘市凯旋路与宇航路交叉口处,是将原来的化肥厂拆除拟建的上海都市花园住宅小区,Ⅰ期工程六栋楼房,12-18层,框架结构,地质条件较差,土质软弱,经商丘市新科置业有限公司聘请上海城乡设计院设计,采用静压桩处理,由商丘市国基建筑安装公司施工。
地基处理概述
地基处理是指改善或加固地基的天然状态,使之符合工程要求的技术措施。地基处理主要分为基础工程措施和岩土加固措施。有的工程,不改变地基的工程性质,而只采取基础工程措施;有的工程还同时对地基的土和岩石加固,以改善其工程性质。选定适当的基础形式,不需改变地基的工程性质就可满足要求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反之,已进行加固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如处理不当,往往发生工程事故,且事后补救大多比较困难。因此,对地基处理要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
地基是指受建筑物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它只是承受由基础传来荷载。建筑物上部承重结构向下的延伸和扩大,它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连同本身的重力一起传到地基上。基础直接建造在未经加固的天然土层上时,这种地基称之为天然地基。若天然地基很软弱,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等要求,则事先要经过人工处理后再建造基础,这种地基加固称为地基处理。
建国后,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50~60年代,地基处理技术从前苏联引进。主要为砂石垫层、砂桩挤密、石灰桩、灰土桩、化学灌浆、重锤夯实、预浸水法及井点降水等。由于是起步阶段,既有成功之经验,又有盲目照搬之教训。
第二阶段:上世纪70年代至今。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被引进、开发,并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支护体系,许多领域达到了。
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
地基的剪切破坏表现在: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不够;由于偏心荷载及侧向土压力的作用使结构物失稳;由于填土或建筑物荷载,使邻近地基产生隆起;土方开挖时边坡失稳;基坑开挖时坑底隆起。地基的剪切破坏反映了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不足,为了防止剪切破坏,就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以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降低地基土的压缩性,减少地基的沉降变形
地基土的压缩性表现在:建筑物的沉降和差异沉降大;由于有填土或建筑物荷载使地基产生固结沉降
;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地面沉降;由于降水地基产生固结沉降。地基的压缩性反映在地基土的压缩模量指标的大小。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以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借以减少地基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
改善地基的透水特性,减少地基渗漏
地基土的透水性表现在堤坝等基础产生的地基渗漏;基坑开挖工程中,因土层内夹粉砂或粉土而产生流砂和管涌。以上都是在地下水的运动中所出现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措施使地基土降低透水性或减少其水压力。
改善地基土的动力特性,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
地基土的动力特性表现在地震时饱和松散粉细砂(包括部分粉土)将产生液化;由于交通荷载或打桩等原因,使邻近地基产生振动下沉。为此,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地基液化,并改善其振动特性以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
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主要是消除或减少黄土的湿陷性和膨胀土的胀缩性等。如湿陷性黄土,盐渍土,膨胀性土,冻土等。
地基处理的对象是软弱地基和特殊土地基。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特殊土地基带有地区性特点,它包括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盐渍土和冻土地基。软土的特性是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系数高、渗透系数)、灵敏度高。在外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力低、地基变形大,不均匀变形也大,且变形稳定历时较长,在比较深厚的软土层上,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往往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之久。软土地基是在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