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生平及创作
思想
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的艺术特色
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影响
李白生平及创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出生地为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一生分为五个时期:
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
开元五年(717)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对李白豪放的性格、诗风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荐,有时则又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
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
迁家山东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
——
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天宝元年(742)秋,因吴筠推荐,被诏入京,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待诏翰林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
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最终失意而归。天宝三载(744)春,上书求还山,玄宗赐金遣之。
——十载漫游时期
再度漫游,与杜甫相识,后与杜甫、高适畅游梁宋一带。
又到齐鲁,此时,李白生活窘迫,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自信,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越来越强烈。
——报国蒙冤时期
天宝十四载(755)11月,安史之乱爆发。因从永王璘系浔阳狱,后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
上元二年(761),准备参加李光弼平叛,途中因病折回。
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当涂(今属安徽)族叔李阳冰家。
返回
李白思想——复杂
1、天才:才思敏捷,斗酒诗百篇。
2、狂放:谪仙、诗仙、酒仙。平交王侯。苏轼说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3、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以布衣为皇帝召见。
4、世界观复杂:入世、隐逸、求仙、任侠集于一身。。
非凡的天才,非凡的性格,非凡的经历
返回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咏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诗人傲岸不羁的性格
蔑视权贵,否定功名
描写赞美祖国河川
咏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诗人傲岸不羁的性格
在诗中借历史人物表达他的政治抱负
他羡慕姜尚:“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梁甫吟》);羡慕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羡慕谢安:“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如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当他意识到这种想法不现实时,他又极力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的清高人物。
三年的长安生活,他受到种种打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感到压抑,感情时而激奋,时而消沉。他的不少诗表现出这种矛盾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