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共湖南省委高校工委党校
Hello!
主讲:杨志红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
陈方
第七期发展对象培训班辅导课
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共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党校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关系
世
界
观
人
生
观
价
值
观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看法。
俗话说,世界观,观世界。一个人从小到大,所见所闻和自己的经历,再加上理解水平,形成对世界的认识看法,这就叫世界观。
正确地认识世界,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迷信和剥削阶级的种种偏见谎言,引导人们走上脱离实际、不实事求是的道路,更增加了认识的难度。
2、主要名词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认识和掌握全部物质世界。
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用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是唯心主义暂时存在的条件。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前者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后者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
(1)辩证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3、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能指导人们开展正确的实践活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学会运用辩证法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
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历史唯物主义
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中国进入了灾难深重的屈辱时期。各式各样的救国方略乱花迷眼: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最终都纷纷碰壁,失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梦想。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1921年,一个成立时只有50多人的小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经把社会主义形象地比喻为一座未经勘探、人迹未至的高山,认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说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道路自信——对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是由这个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上升,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西方理论正在被质疑,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
《纽约时报》刊发题为《追赶中国浪潮》评述文章指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创造了三个英国,这真是太惊人了。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已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之地,”
西方自已也在反思,包括金融危机以后,他们的一个主要认识就是由于长期的这种选举政治,造成了西方的政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