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儒家文化的和谐观
摘要:和谐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儒家认为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矛盾发展的最终归宿。它既是一种人文规范式的道德法则,又是人与自然应和谐互济的生态法则。儒家提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富教等主张,强调力争达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人们亲密友爱,人人公而忘私,社会祥和安定,以致于大同。
关键字:和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富之教之
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本用于音乐,指在礼乐教化中讲究韵律和谐,它内化为人心,所谓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后来泛化为人伦关系,司马相如在《琴歌》中道:交情通体心和谐,喻夫妻和谐。最终引伸到政治领域,《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通过以上语料的分析可以给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和谐不是孤音自鸣,是多音和鸣,是多样性的协调;第二,和谐是一个由人心至人伦,再至社会和政治的多层次互动的系统。
胡锦涛主席在美耶鲁大学的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儒家文化再次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因此深入探讨儒家文化重视追求和谐的思想,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和谐的价值:以和为贵
关于和,《礼记•中庸》解释道:喜、怒、哀、乐没有发作的时候,叫作中;发作出来而能合乎礼节,叫作和。近人杨树达先生在《论语疏证》中指出,大凡事情能够合乎节拍的,就叫作和,而不仅仅限于感情发作一件事而已。音乐调适叫作龢,味道调适叫作盉,事情调适叫作和,三者都是同一个意思。这里杨先生将三者相提并论,确有见地。因为从先秦典籍中看,人们也确实认为这三者有共通之处,常常互为发明。和而为调和(动词,从行为看),和谐(名词,从效果看),协调(既为动词又为名词,既表述行为也表述效果)的意思。孔子的学生有若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也指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儒家追求以和为贵的理想,强调社会协调发展中应以和为贵,力争达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人们亲密友爱,人人公而忘私,社会祥和安定以致于大同社会。
。在身心和谐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培养心胸开阔、仁民爱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儒家重视修身的作用,认为普天下的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实现对自我的内在超越。君子是儒家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化身,其行为规范为:三戒、三乐、四绝、五行、五美、九思等。除此之外,儒家还进一步提出了最高的思想行为规范中庸,即叩其两端。其意为对于一件事情,要了解其方方面面,尤其是最极端的两种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形而确定应对的方法。正是本着这种中庸精神,儒家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修养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从而真正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儒家常常将心灵和谐的状态称之为乐,认为这是一种因情与理的中节而导致的一种平和、安宁、充实、怡悦的精神境界,即孔颜乐处。孔子最欣赏的学生是颜回,他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怒,不贰过,即他不会拿别人来发泄自己的怨气,同样的过错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