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莴笋抽薹的原因及其控制的技巧.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莴笋抽薹的原因及其控制的技巧.doc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8/6/6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莴笋抽薹的原因及其控制的技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莴笋抽薹的原因及其控制的技巧
莴笋在不少地方已实现周年栽培四季供应。但栽培中植株往往易出现叶小数少、茎细节稀、嫩茎徒长窜高呈棍棒的先期抽薹现象,影响产量、降低品质。经总结近年来的生产经验,莴笋嫩茎抽薹窜高的原因及其有效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其适应性及对日照、温度的感应程度也不尽相同,往往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耐低温性强而耐高温性弱,但对高温、长日照较为敏感。因此应根据栽培季节选用适宜品种。如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的莴笋因生长在高温、长日照下,故应选耐高温、对长日照反应迟钝的中、晚熟品种;若用早熟品种就易窜高抽薹。早熟品种早春栽,则上市早、产量高、效益好,若迟栽,则因生长后期温度升高、日照长就易窜高且产量低、效益差。
,若秋播育苗早了,冬前生长期长、苗过大、花芽分化早,越冬就易遭受冻害且翌年也易早窜薹;若播种晚了,冬前生长期短,则苗小,养分积累少,越冬也易受冻害且来年上市迟。夏莴笋播种过迟或秋莴笋播种过早,生育期气温高、日照长,易发生窜苗徒长。因此莴笋栽培应注意掌握播种时期,一般春莴笋播种露地育苗于10月上旬,保护地育苗于1月下旬前后,夏莴笋4月上旬播种,秋莴笋8月上旬播种,冬莴笋8月下旬播种为宜。
、出苗过密、间苗不及时而出现挤苗;苗床偏施氮肥,浇水过多及遮阴育苗时遮光过重、撤除不及时等,均可引起窜苗徒长。所以苗期管理应以控制徒长、培育矮壮苗为目的。具体措施有:苗床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可配施适量复合肥;适量稀播,及时间苗,控制浇水,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宜,遮光育苗要在全苗后逐渐晚盖早揭,至3叶后不再遮阴;夏、秋莴笋苗期喷1~2次浓度为500毫克/千克的矮壮素溶液,能有效防止徒长。
,幼苗往往生长过快、胚轴伸长呈徒长状态,栽后也就难以获得肥大的嫩茎。一般要求具5~6片叶的适龄幼苗及时定植,秋播春收的苗龄约40天、春播夏收或夏播秋收的苗龄约25天、秋播冬收的苗龄30~35天为宜。
,莲座叶形成前即已封垄,造成植株拥挤,光照不足,而纷纷拔高争光窜长。正常情况下,春收莴笋为获早期效益可适度密植,667平方米定植8000株;夏收莴笋因高温、长日照易徒长,宜稀植,667平方米栽植5000株为好;秋收莴笋后期气候适宜,以667平方米定植7000株商品性好、产量高。
、湿度大和通气不良。若不及时中耕松土,就会影响植株根系的生长和对水肥的吸收,使叶片得不到充足的水肥,而易长成生长不健壮、茎部细瘦的植株。因此定植缓苗后要及时中耕,锄深锄透,以利蹲苗,促进根系发育良好、莲座叶增多,使嫩茎生长健壮而不窜高。
,过多浇水或雨水排除不及时,使土壤湿度过大,嫩茎就易徒长而呈“涝窜”;但在土壤干旱及高温条件下,嫩茎生长细弱,又易呈“旱窜”。故莴笋栽培浇水要恰当,既要防“涝窜”又要防“旱窜”。在莲座叶形成、植株封垄之前,适当控制浇水,以畦面见于见湿为宜;封垄后要增加供水,保持畦面湿润,以满足嫩茎迅速生长膨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