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浏阳嫁娶习俗
浏阳红小鬼作者:满妹:思念依然无尽日期:20**-12-21本站发布时间:20**-12-2110:17:36阅读量:894次1915年11月20日,孙中山愤而发起讨袁护国战争的前夜,我父亲在湖南省浏阳县中和乡一个叫苍坊的小村子里诞生了。婆婆(祖母)一辈子生了十二个孩子,六男六女,但活下来的就是我父亲和他的一兄三姐。父亲在家里总排行第九,祖父母叫他九伢子。当时家乡有生子“三朝”(即生下三天)请邻里吃饭的习俗。父亲的堂叔父胡祖仪是全乡有名的读书人,来吃酒时,就义不容辞地给父亲起了名字。父亲应是“耀”字辈的,根据《诗经·大雅·文王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之句,起名“耀邦”。他又说,“观国之光,首在君王。邦国安定,人民斯乐”,故字“国光”。1996年底,我和大哥回浏阳老家时,从家谱里看到这些记载。父亲出生时确实很瘦小,但从小就显出过人的聪慧也是不争之事,五岁时被胡祖仪看中,将他收入“种桃书屋”,与大他四岁的哥哥一起开蒙。1926年,读完初小的父亲刚好赶上家乡方圆百十里颇有名气的文家市里仁高小招生。远房长辈胡祖荣看到父亲学习成绩出色,一定要祖父送父亲去应考。当时考试要交一块银元的报名费,可是家里拿不出,另一个远房亲戚叫胡祖台的大地主说什么也不肯借,最后还是胡祖荣把钱借给了祖父。结果,父亲真的以第一名的成绩轻松地考上了这家学堂。文家市在浏阳县东乡,是当地著名的集镇,但离偏僻的南乡有20里山路。父亲为了上这个高小,每天往返要走40里地,这两年的求学路,对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其艰苦而又漫长的。也许正是
经过这样长年的锻炼,使父亲形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作风,也使他终身健步善行。1929年夏天,父亲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恰逢浏阳公学创办招生。这所当地唯一的县立中学,那年共招收100名新生。胡祖荣坚决地要求祖父,让我父亲和他的儿子胡耀清一起报考。这次,祖父又一次咬紧牙关,同意了胡祖荣的第二次坚持。没过多久,入学考试的成绩张榜公布在浏阳县城里,至今家乡不少老人们都还记得,父亲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浏阳公学这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浏阳县城离父亲家80多里地,他再也不能走读了。但在学校食宿,一个月至少得3块银元,加上每学期10块银元的学费,一年起码需要50块银元的费用。这在当时相当于25石大米,对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来说,委实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一些关于父亲的传记中推断,能承受这笔费用的胡家,不会是贫农,至少是个小康人家。事实上,1926年父亲考上文家市里仁学堂时,就因家境窘迫,祖父无奈,停了伯父的学,以全力保证在学习上比伯父显得更聪睿、更有悟性的父亲能够继续读书。而学费也是由宗族和祖父一支五服之内的“久如会”(宗族内部的互助组织)共同平摊支付。考上浏阳公学,胡氏祠堂族会再次开会,决定由胡氏宗族担负父亲上学的所需费用:祠堂负担2/3,“久如会”负担1/3。父亲每年那50块银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才有了着落。在中共党史上,湖南籍名人不胜枚举,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李富春、陶铸等。而我的故乡浏阳,则是湖南一方钟灵毓秀之地。从浏阳辐射出去,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