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引言:新余几千年的变迁……
秦属九江郡。汉为豫章郡宜春县境。
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析宜春县置新渝县,属安成郡。因主川袁河中游原称渝水得名。
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入吴平县,十一年吴平县并入宜春县,十八年复置新渝县,属袁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宜春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撤县,分新渝东北部置始平县(临平),县西南地域为西吴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吴州俱废,复置新渝县。天宝元年(742年)县名因传写之误将渝改为喻,以后相承作喻。属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属袁州。属江南西道。
宋淳化三年(992年)属临江军。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新喻州,属临江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复县,隶属临江府。江西行省。
清沿明制。
从新余几千年行政区划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时代的特征。学习行政区划制度,可以更好的让我们了解时代的背景和当时的地理知识。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世界各国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是互不相同的。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行政区划主要是,在中央政府之下实行省、县两级制;美国主要是州(Prefecture)、县(County)或市(City);苏联主要是州(ОбласТъ)、区(PaЙОH);法国主要是省(Province)、区或县(District);英国主要是郡(Shire)、县(County)。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有着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所以行政区划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从春秋初期,公元前688年开始置县,中国的行政区划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且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从未间断。据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可以说中国的行政区划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保存最完整的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目录
第一节萌芽时期郡县制时期………………………………………………1
第二节州制时期………………………………………………………………10
第三节道(路)制时期………………………………………………………14
第四节省制时期………………………………………………………………19
第一节萌芽时期郡县制时期
秦属九江郡。汉为豫章郡宜春县境。
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析宜春县置新渝县,属安成郡。因主川袁河中游原称渝水得名。在这一时期,郡和县是当时最常见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一些学者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国’”;“商代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这是不对的。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开始。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
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1.“十二州”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