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归园田居教学案例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7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归园田居教学案例设计.doc

上传人:wenjun1233211 2018/6/11 文件大小:7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归园田居教学案例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高一学生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提前预****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读熟课文。
②了解作者,回顾初中所学陶渊明的文章。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第七课的内容,这是一首田园诗歌,是诗人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后写的,真实地记录了陶渊明的思想变化过程。
内容分析:
诗题《归园田居》中,“归”字是全诗的诗眼。围绕“归”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其中“归”去后的田园生活的描写部分,看似普通、平淡,其实融入了诗人浓浓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歌。
学情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必修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单元中的一首,这类田园诗歌学生虽在初中已有接触,但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和机械背诵的阶段。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一方面加深对田园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是在初中感性认识诗歌的基础上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反复朗读诗歌,分析诗中对园田景物的描写, 深入领会诗中融入的的田园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全诗。
2、学****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深刻领悟诗人厌恶***,热爱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撷取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并合成朗读视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诗歌重在反复吟咏,只有这样才能在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中体悟思想情感。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问答法
四、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步:
导入新课—目标展示—作者简介—预****检测—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分析诗题—赏析诗歌—重点赏析—朗读记忆—当堂挑战—课堂小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ppt1)《归园田居》这个诗题我们并不陌生,(ppt2)它其实是一组诗,一共有五首,写作于诗人隐居后第二年(公元406年)。诗歌分别从辞***、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田园隐居生活。
其中的第三首描写诗人归隐后乐农事的,我们已经在初中学过了,同学们齐背一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这首《归园田居(其三)》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并不擅长农事的封建士大夫,从早忙到晚,但终是“草盛豆苗稀”,但他有怨言吗?丝毫没有,而是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接着学****他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目标展示
(学****之前,先来明确我们这节课的学****目标,以及重难点)(ppt3)
[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反复朗读诗歌,分析诗中对园田景物的描写, 深入领会诗中融入的的田园情怀。
[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学****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学****难点]
深刻领悟诗人厌恶***,热爱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三)作者简介
1、陶渊明的基本概况(要求掌握)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对他比较熟悉了,所以我设置了几个填空题,大家看能不能填上来。Pp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