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全国卷和广东卷的异同——古诗文.doc

格式:doc   大小:13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全国卷和广东卷的异同——古诗文.doc

上传人:w447750 2018/6/12 文件大小:1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全国卷和广东卷的异同——古诗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课标全国卷和广东卷的异同——文言文部分
马艳萍
差异:
题型、分值发生了变化:虚词考查由一道选择变成了在断句、翻译中考查,信息对应题改主观题为选择题,句子翻译由3-4分一句变成了5分一句,句意分从1分上升到2-3分;总分从22分减为19分。
考点、重点、思路也略有不同:前两道选择题考实词、断句、信息对应或文学常识,没有固定的规律。如2010-13年考的都是实词和信息对应题,14年考实词和断句,15年考断句和文学常识;重点多了一个文学常识、更侧重考查实词的古今异义或者固定文学内涵的;思路更灵活,更侧重文言功底和文化底子。
教学策略也要随之改变:①注重对实词的合成词的理解和分析,②将平时讲课、练****课文注释下面的文学常识整理一下,让学生识记,③近五年考查《宋史》三篇,《明史》两篇,《旧唐书》一篇,均是24史,所以要指导我们的学生课后去阅读。24史包括:《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二十四史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相同:
文言文考查仍是考查的重点,分值虽减少,但重视程度不可减少;
第三题选择题题型、分值固定,还是对内容的考查,占3分;
选文仍然是古代人物传记,在24史中选,这个趋势应该不会变化;
翻译题仍然是按点采分,重点不变。
教学策略上,仍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中蕴灵活,多年以来,文言文选文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所以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纳概括,会有助于学生复****时参考。
新课标全国卷和广东卷的差异——古诗鉴赏和默写部分
马艳萍
二、古诗鉴赏:都是两小题,主要考点一致(情感、手法);分值不一样,全国11分,广东7分。
三、默写:默写范围相差甚远,全国卷的默写范围基本上是广东卷2012年及其之前的范围(60篇),初中篇目更多;广东卷的2013年及之后的默写篇目主要以高中的为主,共33篇,初中只有1篇;考法不同:全国卷2014年起改为语境下默写,侧重灵活运用;广东卷为4选3,全国卷无选择。
【2015年广东高考】.补****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何时可掇?____________,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15年全国高考】(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鉴定的表示:“。”
(2)王维《使至塞上》中“,”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附:【2015届高三语文备考】史传类文言文写法与重要实词汇编
第一部分: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字号;
2. 籍贯;
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4. 学识;
5. 性情;

7. 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