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字体(汉字)的演变
一、萌芽时期(距今约6000余年)
1、先文字阶段:
①结绳刻本记事(图略)。
②图画记事(图略)。
2、原始文字阶段:
①陶器上表示抽象概念的符号—大汶口陶器
文字(图略)。
②陶器上模拟物体形象的符号(图略)。
二、古文字时期(距今约3000余年)
1、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又称“殷墟卜辞”(图略)。
2、金文:产生于西周时期的一种古文字。字形较甲骨文更为粗壮、象形,因刻于青铜器上而得名。代表作品有:《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
3、籀文(古籀文):即“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期太史籀所造,故名。字形整齐稳定,更加简洁和线条化。早期銘文无存,代表作品有战国时期的《石鼓文》。
三、今文字时期
1、小篆: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即“秦篆”。因多刻于石、木之上,故称“篆”。其字笔画已基本线条化,字形瘦长,书写工整匀称,圆润秀丽,为秦统一中国后推行的正宗文字。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等。
2、隶书:萌芽于战国后期,至西汉日臻成熟,到东汉是隶书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并成为汉代的正宗文字。其字字形扁平,呈现出横平竖直、俯仰向背、肥瘦方圆、结字紧密的特点,较篆书更易书写。代表作品有《乙瑛碑》、《张迁碑》、《熹平石经》等。
4、楷书:亦称真书或正书。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其书体表现出“半隶半楷”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 《乐毅论》、王献之的《十三行》及云南的《爨宝子碑》等。
到了唐代,楷书已成为正宗官方文字,并沿用至今。代表人物及作品有:①初唐四杰: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孟法师碑》、薛稷的《信行禅师碑》;②晚唐二杰: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堂记》《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后世称为“颜筋柳骨”。
另有北宋赵佶所创“瘦金体”《千字文》、元代赵孟頫《道德经》等;
后世将欧阳询、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