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pdf

格式:pdf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pdf

上传人:jiqingyong11 2015/6/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
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 7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
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
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
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
26 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 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 2 万亿元,从
业人数 2800 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
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
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
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 2010 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
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 830 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
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
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
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
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
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
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
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
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
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
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
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四是政策机制不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
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困难,生产
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建立。
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
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
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
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内容。一些发达国
家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制造绿色壁垒。为使我国在新一
轮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从国内看,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十二
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必须加快提升我。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据测算,到 2015 年,我国技术
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 4 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
总产值可突破 3000 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
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 8000 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 5000 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国内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着眼
于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