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创意产业园,为何只见商业,不见创意.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创意产业园,为何只见商业,不见创意.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6/12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创意产业园,为何只见商业,不见创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创意产业园,为何“只见商业,不见创意”
文/本刊记者易献珍
自从创意产业被大小政府定位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后,“创意产业园区”成了一个相当热门的词。创意产业,通俗的说就是生产创意产品的企业集合,抽象的理解就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事实上,国内的很多创意产业园区有“创意”之名而无“创意”之实,许多创意产业基地很快就陷入难以为继的尴尬。为何即便是许多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也都是“只见商业,不见创意”?
旺盛下的萧条
得风气之先的深圳、上海于2004年带头建立创意产业基地,随后,北京、南京、杭州、苏州、青岛等城市纷纷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热”迅速形成一股旋风席卷各地。继2005年4月上海市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推出后,上海从最早的18家创意产业园到现在的近百家,这样的“造园”规模和速度实在有些令人吃惊。
事实上,单纯依靠政府规划或者商业行为兴建的创意产业园区只有“创意”之名而无“创意”之实。虽然“创意产业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创意”这句话是各园区打出的口号,但包括北京798工厂、上海莫干山路50号、青岛创意100园区等著名的创意产业园区中充斥着的大多是画廊、各种档次时尚店以及咖啡馆之类行业,创意感觉并不明显。
近日,记者走访了上海多个创意产业园,记者惊异的发现,如今的状况和刚开园时已无法同日而语。十几层的大厦仅有不到十家公司在正常运营,而入口的门牌上却挂着二十多家公司的名字,但这些公司都是名存实“亡”,很多早已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园区的其他几座大厦也是十分冷清。这些被冠以“创意”,“时尚’头衔的地标性区域办公,一度让人艳羡的地方如今很可能将成为明日黄花。
仍在园区里上班的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去年这里还是热火朝天的景象,最多时有近50家企业,今年陆陆续续搬走了几家。”这样的萧条也并非个别现象,在上海的其他创意产业园区也有一片冷清的景象。
期间,记者还碰到了从事文化创意行业张先生,目前,他正在打造一个文化产业项目。虽然
上海有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但他的公司并没有选择入驻这些园区,而是选在远郊。在他看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不能给他的企业提供太多的帮助和便利。“对于早期的创意企业来说,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和市场问题,而且创意产业园的租金也算不上便宜。”张先生如实的说,虽然可以得到一些政策的扶持,但这些政策在实施的细节上并不详尽。“如果得不到太多的帮助,为什么要到创意产业园区呢?”
国内的创意产业园区几乎都是利用原有的工业厂房改造而来的。目前大规模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往往伴随着一番商业化的改造和炒作,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房产的价格。较高的租金让很多创意企业“往而却步“,留下的只能是那些资金高利润的商业、时尚业;或是一些已经有所成就的创意企业,将创意产业园作为展示的场所。
萧条幕下的操手
“现在创意园区发展的味道有些变了,违背了创意园区发展的‘初衷’。”高明的这番话反映出时下创意园区的尴尬和危机。
高的广告有限公司是2005年上海M50刚建成时较早进园的企业之一,三年来他见证了M50变迁。“M50建成前,首批进园企业大概有40多家,当初,搞设计和广告的寥寥无几,其他多数是画家,随着园区商业气氛越来越浓,加上租金的不断上涨,现在画家已所剩无几了。”高明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