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注释稿)
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对本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说明]:本条规定了立法目的和依据。
广州市每天进行填埋和焚烧处理的生活垃圾高达12000吨/日,其中中心城区的李坑焚烧发电厂处理1000吨、兴丰垃圾场处理8000吨,花都区狮岭垃圾场处理1000吨和番禺区火烧岗垃圾场填埋处理2000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处理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现有设施基本上是超负荷运作,造成处理能力和垃圾产量严重不匹配,生活垃圾处理形势严峻。目前,中心城区现有处理设施除李坑焚烧发电厂外,兴丰垃圾场填埋原建设容量预计仅能维持使用到2011年下半年,番禺火烧岗垃圾场也将于2012年填满封场,花都狮岭垃圾场也急需扩容。
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垃圾围城”危机,除了对现有处理设施挖潜改造、加快新设施建设外,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垃圾源头减排,将是解决垃圾危机的重要手段。
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张、废玻璃、废塑料、废金属、织物、瓶罐等废弃物进行有效回收利用,让它们以社会需要的资源形式表现出来,变废为宝,使其不再成为垃圾,从而实现了源头减量化;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便于对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如对易腐垃圾(餐厨垃圾为主的湿垃圾)进行生化处理;对有害垃圾(电池、药品等)进行专业化环保处置;对其他垃圾(干垃圾)中热值高的可燃垃圾进行安全焚烧,无机垃圾可进行再利用或填埋。分类后的垃圾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既提高了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减少垃圾处理的二次污染问题,使生活垃圾处理更加合理、有效、科学和环保。
生活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重要步骤。因此,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我们只有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理量,加快分类处理设施建设,
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才能避免广州市所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这也是本规定制定的主要目的。
本条主要依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和《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相关规定,起草本规定。
[立法依据]:
1.《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第十五条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实行分类投放、收集和运输。具体办法,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区实际制定。
2.《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
第四十一条本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具体办法由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予以公布。
相关定义
本规定所称生活垃圾,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单位生活垃圾、公共场所垃圾,不包括建筑垃圾、医疗卫生垃圾等其它垃圾。
[说明]:本条关于生活垃圾的定义。
参考了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垃圾排放》(J/T 3033-1996)、上海等市相关法规,并结合广州实际,做了适当修改,将生活垃圾来源范围界定在居民生活垃圾、单位生活垃圾和公共场所垃圾。
鉴于建筑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的产生源比较集中,其垃圾性质比较特殊,需要分别单独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因此,将属于生活垃圾范畴,但管理上具有特殊要求且国家或地方已有专门立法规范的建筑垃圾、医疗卫生垃圾等的管理排除在外,其中建筑垃圾按照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和《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执行,医疗卫生垃圾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执行。
[立法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八十八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三)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
第二条第三款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参考]:
1.《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垃圾排放》(J/T 3033-1996)
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
根据分类原则,城市垃圾产生源可分为下列9类:
居民垃圾产生场所;
清扫垃圾产生场所;
商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
医疗卫生单位;
交通运输垃圾产生场所;
建筑装修场所;
工业企业单位;
其他垃圾产生场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