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全方位认识梵净山SWOT
梵天净土大文章
(2006年7月10日)
我们这次来梵净山,到现在已经是第四天。第一天叫做舟车劳顿,第二天是雨雾迷茫,第三天是林中漫步,今天是探讨座谈。这几天虽然很多好景没有看到,但是一路上都在和大家研究情况、探讨问题。我今天的发言等于是把几天探讨的成果汇总起来,因为是个急就章,也没有来得及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于有些问题只是一个思路,只是一种探讨。我一共谈三个部分。
一、全方位认知梵净山
这也是我们这几天大家谈得最积极的一个问题。对梵净山的资源的本底状况,对梵净山的优势,大家都说了很多,可以说这一点非常突出,从这里边也反应出大家对梵净山的一种感情,我们也是这种感觉。虽然很多好景没看到,但是资料看了,录像片看了,相当于看到了,而且现场跑完确实有一种实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要全方位地认知,是因为我感觉目前的认识可能还是有一些局限性。
(一)总体认知
梵净山,怎么来看待?怎么来评价?最多见的一个词是"梵天净土".我的解释,"梵天"是"佛祖","净土"是"生态".
首先从佛祖来看,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有的寺院里都要敬的佛,这个佛大家公认,而弥勒佛是需要探讨的,因为我感觉弥勒佛在中国佛教里边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现在虽然把弥勒称为菩萨,也由此和其它的四大菩萨形成了五大道场,也共同构成了五大佛山,但是弥勒佛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一个形象。我们都知道佛教进入中国,最后形成禅宗。禅宗的形成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所以禅宗形成之后,又衍生和变化出一系列其它的形态。这实际上使一个外来的宗教本土化了和世俗化了,而且生活化了。应该说在世俗化和生活化的过程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弥勒佛像。弥勒佛我们所常见所熟知的是大肚和尚,这也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所以弥勒虽然也是菩萨,但是和其它的四个菩萨有根本性的不同,这大概也是梵净山的一个优势。
这里边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个是从宗教史的演变来认识,一个角度是从现实生活,尤其是从佛教生活化这个角度来认识。从前一个角度认识,弥勒佛和四大菩萨可以说是平起平坐的地位,但是如果从生活化的角度,尤其是佛教中国化的角度,他应该比起其它菩萨还要高一等。之所以在梵净山有这个说法:"释迦和弥勒两个人共同来主持",这恐怕不是偶然的,而且这个说法本身实际上抬升了弥勒的地位,这是对"梵天"的一个大体的解说。因为这需要宗教学家来解释,我只是凭我的了解和感悟提出这个命题。
第二,"净土"是"生态".我们一般来讲强调一个原生态,但是实际上现在讲生态已经进入了一个泛生态的概念。把什么都称之为生态,文化也要生态,除了自然生态之外,这种泛生态的概念现在可以说已经非常普及,一定意义上深入人心,一定意义上也演变成了人们对于生态的一种追求。对于梵净山来说,强调一个"净土",不仅是泛生态,还要强调一个深生态。
深生态可以说是最近十几年以来国际上新兴起的潮流,首先是兴起了一个深生态的理论,然后形成了一个新生态的运动,这些年又发展成一个深生态旅游,这些东西在梵净山应该说体现得比较充分。我们一般讲生态,尤其是从旅游的角度讲生态,大家一讲就是回归自然,打一个比喻叫做"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但是深生态的概念不同,深生态理论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不是自然之长,人只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