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西方合唱艺术在桂林发展.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方合唱艺术在桂林发展.doc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8/6/18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方合唱艺术在桂林发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方合唱艺术在桂林发展
在中国漫长的抗日战争历程中,人民大众掀起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热潮遍及全国。抗战全面爆发后,武汉立刻成为了全国抗战文化的中心,群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随着1938年武汉沦陷之后,这个抗战文化运动中心也就瓦解了。与此同时,中国南方的又一个抗战运动文化中心桂林,正在悄然兴起。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开始在桂林轰轰烈烈、波澜壮阔地开展起来,成为桂林抗战文化艺术中最普及、最活跃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众所周知,合唱艺术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而中国最初的群众合唱从“学堂乐歌”开始。合唱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南方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多声部民歌合唱。然而西方合唱这种音乐形式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遭遇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所以中国合唱的发展在题材、内容和形式方面开始了一条顺应中国国情、为抗战服务的中西结合式的发展道路。在抗战文化中心广西桂林,西方合唱艺术从群众歌咏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一、大规模频繁的演出
从1936年桂林初中歌咏团公开出版抗日壁报演奏抗战歌曲开始,到1944年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队到前线慰问为止,桂林的群众歌咏运动持续了漫长的8年时间,这是国统区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在规模宏大的抗战歌咏运动中,桂林举行了多达几十次的群众歌咏集会。据史料记载,比较大规模的有以下几次:1938年1月8日晚上,在桂林市公共体育场举行的“万人火炬公唱大会”。这是抗战期间桂林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歌咏集会。据说美者把这次歌咏集会拍成电影,影片传到美国总统罗斯福那里,他看后对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大为赞赏。1939年5月7日,在桂林市公共体育场举行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儿童抗战歌咏比赛。1939年7月8日举行的7•7抗战建国两周年纪念歌咏大会。1940年4月7日举行的桂林歌咏界劳军大会唱。1941年、1943年分别举行的广西省会社教扩大运动周大会唱等。1944年4月4日至6月初,进行为期两月的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音乐活动。
二、大批爱国进步音乐家抵达桂林
抗战时期的桂林,很多学校、工厂、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团体都成立了歌咏队。这些团体用自己的喉咙持之以恒、积极热情地排练演出抗战救亡歌曲,来动员、教育、组织民众,极大地推动了歌咏运动的发展。与此同时,包括满谦子、吴伯超、陆华柏、张曙、林路、胡然、任光、舒模、章枚、孙慎、薛良、王义平、刘式晰、姚牧、甄伯蔚、李凌等一批爱国进步专业音乐人士也都在这一关键时期陆续抵达桂林。环境的变化使音乐家们追求的音乐重心也发生了变化。在国难当头时,他们以满腔的爱国热情身践力行地投身到以抗日救亡歌咏为主的音乐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后方的音乐师资队伍,为抗战时期的音乐文化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抗战合唱作品陆续诞生,音乐家身践力行指导
由于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抗战时期桂林的音乐创作始终与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紧密相连。在此期间,诞生了一批以抗日救国为内容的合唱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格调高雅,思想内涵丰富,深受群众欢迎。它们围绕神圣抗战建国主题,融入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一心、不惧牺牲的强大心声。这些歌声鼓舞了人民斗志,提高了民族凝聚力,是中华儿女强大的武器。当时比较有名的音乐作品有吴伯超创作谱写的《国殇———祭阵亡将士诔乐》及《冲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