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谈论电影艺术创作
《就是闹着玩的》是由卢卫国执导的“中原乡村喜剧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2012年大年初一正式在全国放映。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广告宣传和商业炒作,这部影片还是在第一时间吸引了很多观众迫不及待地走进影院一睹为快,这也使得这部小成本的喜剧电影在上映仅三周时间,票房收入就突破了百万。该片能够在竞争最为激烈的贺岁档电影中崭露头角,除了其新颖的故事,丰富的笑料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不是闹着玩的》放映以来所获得的良好口碑。《不是闹着玩的》(以下简称《不是》)是2010年3月上映的一部纯“河南制造”的本土爆笑电影,上映后影响巨大,被赞为“河南版”的《疯狂的石头》,创造了“小成本电影也有春天”的神话。《不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农村电影放映员蔡有才为了使现在的孩子不忘历史,不忘国耻,带领全村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拍摄《鬼子进村》的故事。《就是》的影片内容是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事围绕获得成功的蔡有才为了圆朋友蔡宝强“上春晚”的梦想,决心要在村里举办一场农民自己的“村晚”而引发出的是是非非。相比第一部而言,《就是》采用了明星加盟和多线叙事的影视策略,但是,虽然有了更为耀眼的演员阵容和更为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观影之后笔者却发现,不论是在故事的构思、情节的衔接或是笑料的安排上,《就是》都比“土得掉渣”的第一部逊色不少。以下笔者将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就是》的不足之处,同时就电影续拍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为笑而笑,缺乏真实
笑来自生活,喜剧的根基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喜剧的生命就在于真实。果戈理曾经说过:“到处隐藏着喜剧性,我们就生活在它当中,但却看不见它;可是,如果有一位艺术家把它移植到艺术中来,搬到舞台上来,我们就会自己对自己捧腹大笑,就会奇怪以前怎么竟没有注意到它。”很多时候,我们会对某个主人公所表现出的憨痴发笑,会对剧中的混乱喧闹场面发笑,但这只是一种浅层的笑,这种笑不会让我们回味,更不会触动我们的心灵。而那些真正令我们铭记于心,甚至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却仍不断品咂的笑,往往是从生活的深层挖掘出来的,这种笑让我们感到真实,没有被欺骗和愚弄的感觉,甚至从这种笑里我们看见了自己,窥见了人生的本质。因此,能否从生活中挖掘喜剧笑料,就成为判断喜剧艺术家成就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第一部《不是》深受观众的喜爱,得益于其非凡的“笑果”,而这“笑果”又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笔者认为,真实、清新、不恶搞、不做作、不矫情、不胡闹是它在喜剧效果上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该影片中,所有的“笑料”都仅仅围绕着“拍电影”时所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这条主线。不管是蔡有才、大头等为了拉到赞助而拼命减肥,还是在拍摄中日本鬼子和地下党的扮演者假戏真做打起架来,群众对出演“汉奸”“日本鬼子”等角色的抗拒,或者用西瓜和萝卜刻出的地雷和手榴弹,等等,这些都是在拍摄过程中因为不专业可能出现的状况,所以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从而发出源自内心的笑。而第二部《就是》虽然也能给观众带来笑声,但影片中的一些搞笑片段和包袱有刻意设置、主观臆造的痕迹,违背了生活真实,显得有些不合情理。例如,宝强为了实现上春晚的梦想穿着蜘蛛侠的衣服站在房顶上高唱《忐忑》,有才和叶子因为游泳丢失了衣服而身穿树叶在大街上暴露着奔跑,大头不知道什么是“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