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专业二: 计算机应用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企业、商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实现了办公、生产设备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有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安装维修、管理运行、操作应用等大量的工作职位相伴而生,这些职位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科学知识才能胜任。由于大量的从业人员没有受到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量现有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据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实施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水平大规模的提高,各行各业需要的各个层次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越来越多,拥有高技能的信息技术人才将会更加短缺。
寿光经济发展速度快,大企业多,设备先进,信息技术水平高。信息化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生产经营中广泛应用,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全省一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专业,成为寿光市及周边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1)招生规模
2013年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年招生规模稳定在35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00人左右。
(2)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信息网络应用能力等基本计算机信息操作技能的熟练技术人员。毕业生全部做到“双证书”离校,应聘岗位后能够完全适合工作岗位要求。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中,能够在国家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3)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探索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提升学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形成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的考核评价方法。将“课堂教学”过程搬入合作企业工作室。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统一。
(4)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教师终身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群体。培养2名省级技术能手和一批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骨干老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教师至少6人参加研究生学习或取得研究生学历,全部达到“双师型”要求。从社会上聘请6名信息技术人才任兼职教师。
(5)教科研工作
形成人人主动参与的浓厚教科研氛围,每人每年至少发表1篇教研论文或学术文章。编写3至6部融入最新专业知识的校本教材。专业教师具备主动进行软件开发设计和电脑作品制作的研发能力。
(6)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专业建设,建立起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使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达20家以上。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丰富数字教学资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专业能力为培养重点,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宗旨,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全省一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专业,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基地。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成立由社会行业计算机专家、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专业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