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语文字理运用教学“失”字三例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坡造镇中心小学(531411) 黄青莲
摘要:本文整理归纳了小学语文课“失”字的字理运用教学三例,从字理形义相结合去认识、理解、记忆汉字,提高了综合识记理解“失”字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理,教学,失字
识字教学应遵循造字规律与遵循学生认知特点,本文通过小学语文课“失”字的字理运用教学三例,对综合运用字理进行课堂教学作出了以下的探讨。
一、把“失”字当成会意字教学一例
1、形义构析
失读音为shī,把“失”字当成会意字,可将“失”字析解成“+乀”或“大+”两种说文情况进行教学。
说文
构字方法
构成方式
字理析形
识形索义
(1)
会意字
从从乀
是手的变体,手下拖出一捺
表示从手中丢失
(2)
会意字
从大从
(箭)射后就难找回
引申为遗失
2、字理运用
【教学过程】
失是会意字,读音为shī。
(1):从从乀, 是手的变体,手下拖出一捺,表示从手中丢失。
(2):从大(一人伸臂状)从(箭),箭射后就难找回,引申为遗失。
故其本义是遗失,过失。由过失引申出失败。[1]
【字谜趣识】
谁给夫子添眉毛,
尊容风度不见了;
拉弓放矢人出头,
中箭纷纷败而逃。
3、效果讲评
按(1)说文析解,既存在析形不便识记,又存在析义难以理解。首先,在字理手册“常用偏旁部首形义简表”中,手形偏旁有“手”、“攵”、“又”、“寸”、“攴”等十多个,属于手的变体则有“扌”、“”、“”、“”、“”等多种,而大部分手的变体不是现代汉语字典的部首,造成了学生在字形上不便识记,甚至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认识理解,因简化字失中手的变体与牛字极为接近,在析形过程处理不当,容易使学生把简化变体的手部当成现代文字牛来错记。
按(2)说文析解,存在一形多义的问题。在字理教学手册“常用偏旁部首形义简表”中,是人部偏旁横人头,属于“人”形变写,例字有“乞、每、伤”,再指箭则产生一形多义。而作为现代汉语字典部首的矢字也指箭,矢字的古文字形体像箭之形而被用来代指箭,指箭只能理解为是矢字的简写。
失的本义是遗失,过失;其反义是‘得’。按(1)说文析义,从变体的手部下拖出一捺,表示从手中丢失,在字义上不好理解接受。按(2)说文析义,箭射后就难找回,引申为遗失则比较容易明白。
二、把“失”字当成形声字教学一例
1、形义构析
失读音为shī,把“失”字当成形声字,先列出小篆字形,再将“失”字析解成“+ ”进行教学。
汉字
构字方法
构成方式
字理析形识义
失
形声字
从手乙声
析解成“手+乙”,乙从手中分出表示乙在手而跑掉了。
2、字理运用
【教学过程】
失是形声字,读音为shī,从手,乙声。
是手的变体, 析成“+ ”后可识解为“”从“”中跑掉了,乙本在手而跑掉不见了,表示从手中丢失,本义是失掉,丢失。[2]
【字谜趣识】
看似牛在人顶头,不是朱总司令头;
若为大上横人头,有的放矢人出头。
3、效果讲评
把失字按形声字说文析解:乙本在手而跑掉不见了,表示从手中丢失,失的本义是失掉、丢失,在析义上做到言之有理且能够自圆其说,在析形上符合理构依据较便于学生识记接受。但乙是个象形字,甲骨文(见图)像草木屈曲生长的样子,也有说弯曲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