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启发式结尾在历史教学中的益处
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一中李军鸽电话:**********
历史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开头,往往是一节好的历史课的开始,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而精彩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则为一节好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让学生统揽知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认真研究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不容忽视。
课堂教学的结尾设计可以由教师总结概括,或采用简单的练习复习巩固新知,这类方法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略显欠缺。如果采用启发式提问的结尾方式,即在课堂上新知识教学结束后,提出可以俯瞰全局的总结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剖析其内核,使他们感到是自己在发现、在揭示、在认识问题的实质,从而在师生共议下,使学生对整节课教学内容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时的小结,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具体阐述如下。
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史识
历史学科的价值,并非只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过去发展变迁的史实,更重要的在于“通古今之变”,使学生明白古今兴衰成败的道理,获得关于历史的规律性认识。循着这一终极的教学目的和思路,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结尾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善于设计总结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升认识。如在设计《开元盛世》一课的结尾时,提问:“唐玄宗统治前期,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景象?”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这些唐朝统治者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重用人才、善于纳谏、整顿吏治,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措施,使唐朝走向全盛。然后再问:“唐朝的兴盛只是统治者的功劳吗?”通过启发,学生懂得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发明创制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等,以辛勤劳动促进了经济发展。唐朝的兴盛是古代“治世”的典范之一,也是揭示古今盛衰规律的一个历史片段。可再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上的‘治世’还存在于哪些时期?”学生会想到汉朝的“文景之治”。“这些‘治世’的出现有什么共同的原因吗?”学生们联系前面的思考,得出结论:封建帝王杰出的个人才能、吸取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善于选拔任用人才、重视经济、轻徭薄赋的宽松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兼容的外交思想等等。由此,在师生共议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强盛时期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了探讨。这种启发提问式的结尾对于提升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有利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借鉴。设置悬念的作用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把课讲解得平淡无奇、一览无余,会压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厌烦。反之,教师抓住该课内容的精神实质,在课终时,依据教材具体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课后的思索与回味,会收到课虽终而意未尽之效。如学习《秦王扫六合》这节课时,教师在授课结束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秦王嬴政在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又开疆拓土,修长城、开灵渠,可谓千古一帝。他自称始皇帝,希望自己创建的封建王朝世世代代绵延下去。那么历史的发展是否如秦始皇所希望的那样?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有关秦朝的历史知识。”又如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可以这样结束: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战后帝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稳固吗?为什么?这种体系又维持了多久?是怎样被打破的?
通过以后的历史学习我们将会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的结束可以使新课内容连贯起来,成为一个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升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束通常最富有总结性,它是整节课授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个教学的精华所在,更是教学总体思路最明确、最集中的阐发。在这一环节设计总结性启发式问题,有利于课堂首尾之间的呼应,使培养学生的规律性认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总体思路得以实现。
例如,我们在学习《经济大危机》一课时,总结提问:“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为什么没有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美国历史的特殊性——没有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小;美国政治的稳定性——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能有效地防止独裁;美国经济实力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有能力干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