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春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离愁别恨借景抒情
春望颈联叙事眷家思亲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忧国伤时篇二:《春望》精品教案
《春望》教案
商水县姚集一中:李强
: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看——有这么一位就是这璀璨星河中最耀眼的一颗。
:
出示图片:杜甫
他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他的诗歌情调,也有早期的积极乐观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由于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故后人评杜诗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是谁呢?同学们,猜猜看。
出示图片: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想要再有一番作为,便不顾安危只身前去投奔,结果在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春望》,播放视频。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多媒体展示)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一读读准节奏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读读准字音
溅( )——溅落抵( )——值得
搔( )——用指甲挠浑( ) ——简直
胜( )——能够承受簪( )——一种束发的首饰
三读读懂字义
国—国都。城—这里指长安
深—草木茂盛。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书—信。短—少
第二招多品——品味诗情
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诗?为什么?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