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柴科夫斯基音乐鉴赏.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柴科夫斯基音乐鉴赏.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6/23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柴科夫斯基音乐鉴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柴可夫斯基音乐畅想
柴可夫斯基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音乐家。他性格内向,孤僻,脆弱,极端情绪化而且忧郁敏感,是一个不爱交际的人。柴科夫斯基承受着敏感天性的折磨,但是他以后所谱写的一些最富于个性的感人乐章,体现的正是这种天性。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融汇着两种文化的特质。一方面,他的音乐扎根于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土地上,音乐中透露着他对土地十分热爱的深厚情谊。在柴可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柴可夫斯基曾写到:“至于我对音乐里俄国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时,俄国音乐无法描绘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柴可夫斯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交响曲都可以看成这样特征的反映。也正因为如此,斯特拉文说:“柴可夫斯基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彻底的俄国人。”柴可夫斯基善于继承俄罗斯民族文化,运用民间曲调创作了不少精品,比如弦乐四重奏D大调就是根据民歌《寂寞的凡尼亚》创作而成的。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听到了这首《D大调弦乐四重奏》,他被《如歌的行板》所深深感动,怆然泪下。他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
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如歌的行板》这一首曲子。我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是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里听到,它那深沉、凄美的曲调深深地感动了我,但是那时候我不知道那一段音乐就是《如歌的行板》;直到后来上了西方古典音乐这门课之后才知道原来那就是《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虽然当时农奴制已被废除,但是广大的劳动人仍然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依旧非常艰苦。《如歌的行板》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主题创作源于俄罗斯民歌。其原来的歌词大意是:伏尼亚坐在沙发上,拿在酒杯、酒瓶,他还没有斟满半杯就去找卡坚卡。《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似诉说、似叹息。我听了《如歌的行板》就联想到中国的《二泉映月》,这两首曲子都是这样深沉、凄美,都体现了人生的艰辛和当时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
《二泉映月》是在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