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考试时,如果充分用好“四字诀”(引--议--联--结),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
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 ;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以上说的是读后感,如果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思想上受到触动,也要写篇感想,那就是观后感了。观后感的写法和读后感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读《伤仲永》随想
                                        梁燕
  《伤仲永》一文写的是:古代有个方仲永,自小聪慧不凡,五岁就能指物作诗。他父亲以此为荣,经常带他到别人家做客,炫耀其才华,并从中得利,不再让他努力学谈无奇,到了二十岁,变成了一个平庸之辈。
  (首段属读后感“引”这一环节,概述----而不是照录或复述----原文内容,符合要求。)
方仲永五岁就能做诗,如果他能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充分发挥自己聪明的天赋优势,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代名家。然而,他没有努力学庸无奇之人。由此可见,有天才而不勤奋学习,也会一事无成。
  (次段为读后感“议”的环节,对原文略加分析议论后,引出自己的观点即论点———段末一句。)
相反,许多事实说明,有些人虽然开始天赋并不高,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勤奋刻苦地学习,却一举成名。(本段首句从正面立论,引出下文二例)举世闻名的科学巨星爱迪生,小时侯曾因脑子笨而被称为"呆子”,他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凄惨的家境逼得他十岁就开始了买报生涯。面对生活的煎熬,世人的欺凌,他一点也不屈服,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勤奋刻苦地学习,辛勤地研究,终于摘取了科学王冠,成了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这里举外国事例一)驰名中外的数学家陈景润,天资不算聪明,在学校时数学成绩经常不及格,但他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光计算用的草稿纸,就积了半间屋子,终于验证了哥德巴赫猜想,发明了闻名中外的陈氏定理。(这里举中国事例二)这些例子,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即使天赋不高,但他只要能勤奋学习,刻苦追求,也会变得大有作为。(末句总结上两例,呼应段首,强调了本段论点)
( 本段为读后感的第三个环节——“联”。联系古今中外二例论证论点——这是事例论证,下段则是道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