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80年代戏剧.ppt

格式:ppt   大小:2,324KB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80年代戏剧.ppt

上传人:fr520520 2018/6/23 文件大小:2.2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80年代戏剧.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80年代戏剧之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使新时期话剧孕育再生、蓬勃发展。戏剧工作者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迅速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剧作。其中有刻画我国老一代革命家的《丹心谱》、《陈毅出山》、《陈毅市长》和《彭大将军》等;有反思“文革”的《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报春花》和《左邻右舍》等。这些话剧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既善于反思“左”倾思潮的历史教训,又敢于揭示新时期社会生活的现实矛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了中国话剧的新高潮。
一、80年代戏剧发展概述
新时期戏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恢复期:1977-1979,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
探索期:1980-1985,戏剧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深化期:1986年以后,戏剧探索的深化阶段。
(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1977—1979)
1、揭批“四人帮”。
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
2、从“神化”走向“人化”。出现了“革命领袖”的创作繁荣。
丁一三《陈毅出山》,沙叶新《陈毅市长》。
3、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崔德志《报春花》、赵梓雄《未来在召唤》

4、反映城市生活的剧作。
李龙云《小井胡同》、苏叔阳《左邻右舍》。
(二)戏剧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80—1985)

2、戏剧创作和舞台实践的探索。
探索戏剧成为新时期话剧创作的主潮,如马中骏、贾鸿源的《屋外有热流》——现实场景和回忆梦幻交错,舞台时空高度自由,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戏剧模式。
3、探索戏剧的特征
(1)哲理思考与艺术抽象。如:刘树纲《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
(2)从具体的人到符号化的人。如:《WM》(我们)
(3)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情节淡化,结构开放,手法多样。
(三)戏剧探索的深化阶段(1986年以后)
1、戏剧探索的特点:
第一,立足戏剧本体,进行本土化的追求。
第二,以现实主义为主,吸收西方现代派戏剧美学观念。《狗儿爷涅槃》和《桑树坪纪事》:探索戏剧成熟标志,民族文化的寓言。
第三,小剧场运动的复兴与尝试。以高行健《绝对信号》为标志。
其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狗儿爷涅槃》,采用意识流与倒叙交叉互用的方式来构筑情书,深刻地反映了在新旧观念冲突下中国农民的复杂心理,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优秀剧目。徐晓钟导演的《桑树坪纪事》是当代中国话剧发展的集大成者:它以开放的视野,广泛吸取了当今世界和我国新时期以来各种戏剧艺术探索的成功经验,把舞蹈、歌队等其他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入剧中,将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等艺术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借偏远山村桑树坪所发生的一幕幕扭曲可笑而又惨不忍睹的悲剧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情与理、贫困与生存等根本性矛盾。可以说,《桑树坪纪事》成功地运用新型舞台语言,进行了对人本体命运的历史思索,标志着当代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
三、80年代话剧创作的特点
体现在题材的开拓和艺术形式的探索上。
本时期的作家比之“十七年”的作家,由于少了文学之外的干扰,创作的艺术个性更加鲜明,主体意识突出,往往大胆地贴近生活,表现复杂的人性和人生。
敏锐反映现实,广泛开拓题材,塑新的人物,探索新的形式。
探索戏剧的革新
(1)形式革新
第一,结构散文化,叙事成分增加;
第二,戏剧时空自由转换,不同类别的时空相互重叠;象征、隐喻、荒诞变形手法的运用;
第三,人物心理活动的舞台呈现;
第四,借鉴姊妹艺术,追求戏剧的综合性。
(2)内容革新
第一,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第二,追求对人的内心的透视和对灵魂的分析;
第三,追求主题的诗化、哲理化和多义性。
(1)、艺术形式的创新
第一,突破舞台界限,强化观演交流。

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说的,“比起电视、电影来,话剧是唯一的可以同观众一起创造的艺术。观众喜欢面对面地看到一个活人表演着一个活生生的性格”,“这种创作者与观众的活的交流,是剧场艺术独特的长处”。
舞台设计的改变,平行,圆形舞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