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感动就在我身边.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感动就在我身边.doc

上传人:yunde112 2015/6/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感动就在我身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道德讲堂材料
——和溪镇中心小学陈发贵
时间:2015年6月4日
地点:道德讲堂总堂
主题: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
一、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心灵感应,即即师生之间,两颗心灵之间的高度默契。甲骨文中的“教”,右边的“文”中有一个“心”字,现在的汉字经过几次重要的演化后,那个“心看不见了。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的价值源于天,来自于宇宙这个生生不息的总系统,人的生命意义也就在于认识、顺应以至推动这一进化的过程。而心是人类经过千万年进化后唯一能于宇宙沟通的器官,故而“人因心而知天”。广义上说,人的感觉、思维、言语、行为,都是在“为天地立心”。(北宋哲学家张载语)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啮指心痛》的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对母亲很孝顺,有一天他去山里砍柴,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等了好久,他还没回来,母亲急得咬自己的手指,这时曾参忽然感到心痛,知道家中有事,于是急忙背柴回家。
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他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心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事实上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才能让生命生动而自由起来。
二、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
1、人的心性的理解:基督教徒称之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之为”婆罗门“,佛教徒称之为”佛性“。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身处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到常人难以想像的幸福。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多少。
回归心灵深处,说起来简单,其实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彻底改变,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摸自己的内心生命,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相对于教育回归心灵深处的真谛,教育被解释为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解释是很苍白的。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
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成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只是把孩子当成是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孩子在整过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2、把话说到心里去。
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据心里学研究,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可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案例一:有一个课题组在1000名中学生中做过一个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题目是:你最不喜欢你妈妈的那种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50位中学生选择了“唠叨”。由此推论,唠叨很可能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难题,解决家长“唠叨”的问题,说大一点,是解决家庭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案例二:有位妈妈声带出了点问题,医生强迫他禁止说话,至少十天不准说话。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训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