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扩大内需的性与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扩大内需的性与对策.doc

上传人:zbptpek785 2018/6/24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扩大内需的性与对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扩大内需的性与对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在不断增加的贸易壁垒和金融危机的国际环境中显得越来越突出。在1995-2008年期间,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遭受反倾销调查677起,被采取措施的有479起,其中钢铁金属占157起,化工类139起。2008年,我国出口的产品遭受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70起和反补贴调查11起,;%,%。2009年,中国遭受116起贸易调查,涉案金额127亿美美元,单是2009年9-12月就遭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47项;美国对中国多个钢管产品进行立案调查,油井管涉及的金额就达27亿美元。全球贸易与经济组织在2009年12月13日公布的数据表明,自2008年11月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承诺杜绝贸易保护主义以来,各国政府实施了297项保护主义措施,已经宣布但未实施的保护主义措施有188项。2010年11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峰会表明,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而且,从2005年7月开始到2010年11月,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升值2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6%。美国还企图认定中国为“货币操纵国”,以便进一步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迫于美国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6月23日宣布,继续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和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的压力下,中国继续依赖巨大的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很小。%,%,%。
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下降到2006年的55%,%下降到2005年的37%。对于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对此早有清醒的认识。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07年1月2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指出,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不能只依赖于出口,而必须依靠家庭支出和国内企业投资等国内需求,“对亚洲经济来说,中国国内消费能否持续增长是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受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中央政府在2008年11月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且在200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2009年把扩大农民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等五大领域的内需作为保障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在2011-2015年的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进一步被当做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在扩大内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在近十年来采取了增加转移支付、提高退休职工的工资、建立和健全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所得税的扣除额、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废除农业税、家电下乡的政策补贴等措施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激励下,我国的消费总额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最终消费率从1993-1997年的56%-58%增加到1998-2002年的60%-62%,居民消费率从i994-1995年的41%-42%增加到2000-2001年的46%-47%,部分地缓解了国内消费不足的问题。但是,消费总额的增长速度仍然赶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结果导致2005年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分别降至51%和37%,尽管2006年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回升到55%和44%。这就说明,政府刺激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从更宽阔的视野理解消费需求变动的内在规律。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居民消费率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将会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上升,投资机会也不断增多,投资收益率随着市场的扩大也不断上升,加上居民的消费意识的滞后,这就促使居民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不断增加,消费率随之下降。在收入快速增长的时代,消费增长速度总是落后于收入增长速度,如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所说,“通常的原因总是在于个人财富增进的速度过高,消费的****惯没有能赶上;或者是由于这些人愿意把明显消费方面的增进推迟一步,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总是要储备力量,提高作出总的支出时的炫耀结果。”这样,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消费****惯的缓慢改变和炫耀性需求的积蓄行为就促使消费比率的下降。但是,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也不断增加,对外开放度也不断提高。这就通过示范效应和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效应增加了居民的消费。一旦炫耀性消费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