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杭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13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杭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doc

上传人:daoqqzhuanyongyou2 2018/6/26 文件大小:1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杭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杭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目录
一、立足现实基础,奋发争前列 3
(一)现实基础 3
(二)发展背景 7
(三)指导思想 9
(四)基本原则 9
(五)建设目标 10
二、聚焦重点领域,统筹抓落实 10
(一)政务诚信体系建设 10
(二)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12
(三)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15
(四)司法公信体系建设 18
三、着力关键环节,协同创特色 19
(一)深化信用信息平台 19
(二)提升信用治理效能 21
(三)发展信用服务产业 24
(四)构建信用双创生态 25
(五)建立信用惠民体系 26
(六)推进区域信用合作 28
四、强化保障措施,聚力谋新篇 29
(一)强化工作机制 29
(二)加强资金保障 29
(三)健全法规标准 29
(四)培养人才队伍 30
(五)加强信息安全 30
(六)深化诚信宣传 31
为加快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信用杭州”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和《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
一、立足现实基础,奋发争前列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路,获得了国家发改委高度肯定和赞扬,认为杭州“为全国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杭州还是首批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获得“‘十二五’商业信用环境优秀城市”称号。
,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通过五期建设,截至2015年年底,我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归集范围拓展到49家政府部门及公用事业单位,入库信息涵盖1000余万自然人和60余万法人,信用信息采集量高居全省首位。平台建成“一网两库三系统”,实现信用发布、信用查询、信用分析、信用核查、反馈处置和数据监控六大功能,并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公共信用信息分类管理(社会公开A类、授权查询B类、部门共享C类)。信用记录的现场查询窗口增加至14个,信用报告累计查询量达380余万次。在
“信用杭州”网上开设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七天双公示”专栏,公示了近40个市直部门和13个区、县(市)的行政许可和处罚结果信息,并实现每天更新。平台还实现了与“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区(县、市)信用平台、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信用机构的信息互通。
表1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发展情况表
主要指标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5年增量值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范围(家)
10
17
25
37
49
39
自然人和法人信用数据来源指标项(类、项)
8,124
63,608
72,615
83,625
198,1271
190,1147
自然人和法人信用记录量(亿条)



15
18

社会公开A类(项)
--
--
--
400
797
397
授权查询B类(项)
--
--
--
138
339
201
部门共享C类(项)
--
--
--
88
135
47
,信用服务业有所发展。出台《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事项清单》,积极拓宽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中的使用范围。市发改委率先在财政扶持资金安排事项中实现了100%查询信用记录的工作要求,对存在欠税10万以上、法院老赖等5种失信行为的企业采取“一票否决”;各部门在行政审批、执法领域积极引入信用记录查询和黑名单制度。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推进公共信用市场应用,为信用主体提供多元化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值服务。在杭各类信用服务、大数据征信等新兴信用服务业态蓬勃发展,通过与阿里巴巴芝麻信用管理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已实现可在部分杭州市民手机终端上查询个人信用记录。
,失信联合惩戒初见成效。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有11个市直部门建有行业管理的信用平台;税务、安全监管、人力社保、公安、民政、旅游、建委、交通运输、***出版等27个部门在行政管理领域采用了信用分类监管手段。在金融领域的评级放贷工作中,实行对信用不良企业进行限制、对优良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的措施;建立了建设行业企业诚信综合评价体系;深化了产品质量监管和信用管理;开展了诚信纳税分类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