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地理必修二提纲.doc

格式:doc   大小:198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理必修二提纲.doc

上传人:n22x33 2018/6/27 文件大小:1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理必修二提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不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持续增长;二战后:快速增长)。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原因是:民族独立,经济发展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
二、人口增长转变
1、人口增长转变
(1)过程:世界人口增长打破“高位静止”均衡,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是从率下降开始的; 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生物学规律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措施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年轻化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
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过渡模式
(与高低高比较)三率都降低,出生率明显降下来了
土耳其、阿根廷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
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小;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鼓励生育、鼓励移民迁入、加强福利保障体系
3、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4、中国人口问题:
⑴最主要问题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
⑵其次:人口老龄化(原因是①计划生育使自然增长率降下来;②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使人均寿命长)

人口金字塔, 课本P8图1-1-10, 三向坐标读法(期中试卷)
例题: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图1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3题。

、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1、人口的迁移(了解):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迁移方向特点
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④(重点)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流向变化,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
①历史上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②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政治因素
③(重点)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由乡村到城市,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原因及举例
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由乡村到城市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