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论网络舆论引导.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网络舆论引导.doc

上传人:85872037 2018/6/27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网络舆论引导.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网络舆论的引导
近年来,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其作用还在不断扩大。因此社会各界都希望能够制造或引导网络舆论使其为自己服务。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1亿网民访问BBS;;,。[1] 网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推动者,当爆发危机事件或产生敏感话题时,政府和媒体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场优势”,解决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矛盾。所以网络舆论的引导事在必行.
一、网络舆论的发展及影响

NIC)在京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2009年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搜索引擎(%)。首选网络媒体看新闻的用户中,%将互联网作为获取重大事件的第一渠道,%的网民认同互联网的信息是电视和报纸上看不到的,%的网民相信互联网的信息是可信的。[2]
目前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网络论坛是用户进行信息交换的场所,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为用户提供针对各类主题发表言论的论坛,是网络舆论的主要生成与集散地。网络的特性使得网络舆论与传统的舆论传播相比,舆论生成更为迅速,各种意见的纷争也更为激烈,因此在当今社会的舆论传播中扮演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
“自由市场”。网络媒体形成舆论的主要区域是网上论坛,比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央视网的“复兴论坛”、天涯论坛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论坛的新闻跟帖等。在论坛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对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通过发帖或跟帖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交流思想,很多网民的观点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网络舆论。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著名舆论学者刘建明教授这样认为,进入21世纪,“意见竞争”已经成为大型网络论坛“激烈的舆论战场”,这种“网络意见中枢”的出现,正在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舆论权威地位。传统媒体言论放开如果受到限制,网络舆论将占有更大的优势,社会舆论就会经常保持激活状态。
正如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所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
2. 网络舆论的影响
(1)网络舆论是展示普通受众内心真实想法的一个平台
传统媒体反映民意、民生、民情主要是通过一些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和民生新闻。这些报道大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受众的参与权、话语权还是没有被完全解放。但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其低门槛、开放式、互动式的传受方式,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参与、反映民意、民生的平台。如本文开头所提的杭州飙车撞人案,就是在事发当天被网民在论坛上发帖被网民普遍关注的,,网民们纷纷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肇事者及其亲友的冷漠的愤怒之情。这充分表达出了普通受众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2)网络舆论是促使事件得以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解决的力量
网络媒体现在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在社会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通过网络舆论,使更多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或内情,这样不仅可以使民众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由于网络舆论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它的出现马上会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者身上,促使事件得到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的解决。所以,网络舆论有时就好比阳光一样,照射在灰色地带,让那些不法行为见光死,无处藏身,露出原形,使事情朝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
当然网络舆论也不是只有积极作用的,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失去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制和道德约束,做出一些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误导普通民众。所以,网络舆论是一把
“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对于其积极作用,我们要更好地重视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对于负面效应,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引导,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二、网络舆论的优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