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巫文化浅谈.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巫文化浅谈.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6/28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巫文化浅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巫文化浅谈
巫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拥有原始气息的人类文明,后经过演变,它渗透、影响了阴阳说、老庄思想、屈原诗歌,也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有所融合,在许多舞蹈,文学,哲学中仍有强烈的巫风孑遗,特别是民间的一些传统更带有原始的巫的色彩。可以说,巫文化到现在仍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
说起"巫文化",首先,我们要弄清,人们广泛使用的"巫文化"、"巫术"、"巫师"等概念中的"巫"究竟是指的什么?《说文解字》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诗诵》:“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神乐人者也。”从古代文献的解释上来看,巫是以歌舞事神的女性,而男性则谓之觋。通过考古资料和各种文献记载,我国至少在殷商时代已有巫觋的存在。而现代许多学者认为,巫术的产生早于巫觋。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人类随时都可能遭受种种天灾人祸。他们相信,只有依赖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才能避免天灾人祸。但人就是这样,随着智能水平的提高,渐渐会对崇拜的对象产生追求与控制,就产生了巫术。巫术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后,就需要专门掌握巫术的执行者,于是产生了巫觋。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早期,巫的地位已经变得很高了。巫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积累了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医术,占卜,舞蹈,天文......对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有很大积极作用,收到极大尊重与敬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国家都想统一天下,功利思想盛行。巫的地位有所下降。有人认为楚国的灭亡就是和巫风太盛有关。而秦汉以后,统治阶级独尊儒术,佛教东来,道教兴起,巫的地位一落千丈。巫的地位随着祭政分离,理性意识的觉醒,宗教发展的冲击等,经历了一个由尊而卑的变化过程。但是,巫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巫地位的降低而减少。就如巫师的名称。《对山余墨》中说道:“其称女巫则曰师娘。。。。。。。次者曰紫仙曰关亡。”关亡这个称呼在现在都有,在常熟的一些地方,家庭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去找关亡人问问祖先,而关亡人则会向被附身一样说出一些关于你家但你之前并没有告诉过这个关亡人的事情,甚至与你对话。很是神奇。
舞蹈,戏剧,文学等,都与巫文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巫与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说文解字》中就说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舞蹈通过人的身体的动作表现人的情绪,给人愉悦与满足,古人认为舞蹈既能娱人也能娱神,跳舞能更好地时限与神的交流。如一些巫师狂舞至口吐白沫甚至晕厥,片刻醒来之后就能“神灵附体”。巫舞结合起源很早,巫舞最基本的舞步就是步罡踏斗,即禹步,相传是夏禹祭祀时所跳的舞蹈,以八卦的方位作舞谱,而先秦时代也已有了巫歌傩舞。现在的祭祀场合中也有重要的一部分是舞祭。舞祭的内容丰富,有驱魔逐鬼的,祈求风调雨顺的,为婴儿求平安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独舞,群舞,边唱边跳,只跳不唱。。。。。。戏剧舞蹈不分家。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就写道:“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祭祀时巫师会由乐队伴奏唱一些吉利的词。可能就是戏剧的发源。由傩舞演变而来的傩戏(又称傩堂戏),在表演时就需要带上形态各异的面具,与京剧中的脸谱如出一辙。而另一种地方戏曲花鼓戏也不难看出带有巫的影子。
巫风与文学也紧密结合。楚国崇巫,巫风极盛,巫术思维对文人影响很大。巫术思维的特点是物与心不分,观念与物象融为一体。巫术思维给了屈原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当时中原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