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平健康学与中医十二官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也是我们文明古国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很多有识之士为继承和发扬中医事业而勤奋钻研,心平健康学也正在为此作着不懈的努力。中医理论提出:“百病皆由心生”。心平健康学更是注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指出病从心起,即心情波动直接影响体内气血变化。关于这一点,心平健康学理论与中医理论有很多相同之处。心平健康学在“病由心生”的基础上,更提高一步,对此讲得更详细,研究出了心情与得病的规律,即什么心情得什么病,并提出了“病由心解”的独到见解。
心平健康学认为:人们的各种心情波动可使体内气血产生变化,导致疾病或加重病情,究其根本可以说疾病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中医理论对此早有定论,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现代医学的病因理论很丰富,但对某些疾病尚无法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法解释为何同样的病因条件对人体病情可产生不同的影响。
心平健康学理论是对现代病因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并且可使人们理解,为何在相同条件下可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时与治疗紧密结合。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它集养生保健以及疾病治疗于一体,并涉及了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有分析、有综合;谈外因、论内因;揭疾病之奥秘,指长生之大道。其中在《素问灵兰秘典论》里,把人体五脏(六脏)六腑比喻(取象比类)为一个国家,以此使人们明白脏腑的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书中言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也,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在论述人体的十二官时,对每一个脏腑的描述都是单一的,惟独脾和胃是合一讲解的。十二官中讲的是六脏六腑,比人们通常说的五脏六腑多一个“脏”,即“膻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从下图中显示出来:
六脏: 心      肺     膻中    肝     肾      脾胃
             ↓      ↓       ↓      ↓     ↓      ↓↓
           君主  相傅   臣使  将军  作强   受纳
             ↓      ↓       ↓      ↓     ↓      ↓↓
           神明→治节→喜乐→谋虑→伎巧→五味
六腑: 胆     小肠    膀胱      大肠    三焦
             ↓       ↓        ↓         ↓         ↓
            中正  受盛州都  传导    决渎
             ↓       ↓        ↓         ↓
            决断→化物→津液→变化→水道
人体的十二官,可喻为一国的君主朝臣。也自然与我们人体疾病紧密相连,相互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呢?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我在此书中讲中医十二官,是为了使大家更有效地应用心平健康学为自己调治疾病。
中医十二官前面六部分(心一脾)是精神范畴,是逻辑概念范畴。后面六部分(胃一三焦)是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