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保健品广告陷阱多,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
冬至将至,保健品广告大战再次拉开序幕,你说治腿脚、他说“不起夜”,在许多产品大把大把的广告费面前,似乎一切忽然之间都真的有道理了,但是广告作的大,产品就一定好吗?保健品(有些还只是功能食品)真的能够象某些广告中吹嘘的那样既管头又管脚,既能睡眠好又能腿脚好吗?在此笔者要问上一句:消费者你到底了解保健品吗?你到底是要买保健品的广告,还是要买保健品的实际功效?你选择保健品的标准是什么?
近来,一些权威媒体也开始注意到保健品市场的紊乱,呼吁整治。笔者通过对消费者的采访以及对一些厂家产品的明察暗访发现:目前许多厂家对待消费者的行为却不象他们广告中说的那样有道理,许多做法实在是没道理!出于保护消费者的目的,笔者将通过调查发现的存在于保健品市场的“陷阱”以及走访权威部门所得的选择保健品的一些小窍门介绍给大家。
保健品市场“陷阱”知多少
投诉无门现象
本来保健品不分产地,只看功效。例如北京的同仁堂等传统药厂确实生产出了许多滋补良药,饮誉海内外。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极少数外地厂家利用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赖,乘虚而入,在不具备生产基础的条件下,改制生产保健品,例如从生产饮料的厂仓促上马改变为生产药酒的厂,随便搞一个产品,弄一个功能食品的生产批号,夸张的宣传,用大的广告投放量“骗取”消费者,行内人士戏称这种厂家为“蝗虫”。这种厂家在一些沿海城市比较多,由于经济开放的早,观念新手里有钱,发现保健品市场有利可图便兴风作浪,但由于生产技术的滞后,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因此消费者便成了受害者,因为厂家在广告中承诺的售后服务往往不能最终实现,从而出现商家推厂家,厂家玩太极的现象,消费者总不可能为了几十块钱的东西,跑到远在“天涯海角”的厂家去调换,最后只能吃个哑巴亏。
暴利产品现象
在对一些厂家的暗访中发现:许多是在外地卖得不好的产品,换个包装,改头换面的在上海重新上市。这些产品由于在外地已经亏本,同时又考虑到在上海作广告需要投入很大的费用,因此,往往会狠狠的提一次价格,把今后可能的广告费用全部摊派到产品的成本中去,厉害的产品实际的生产成本只占价格的1/3。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其实是花钱作广告给自己看,买回来的产品其中有一大半是厂家的广告费。但如何能辨别出这类产品呢?笔者的经验是:这类外地产品往往会在产品上市初期便大作广告,而且广告所宣传的功能往往与产品包装与说明书上的不相符合,这样他们才能尽快的“骗取”大量的顾客。
广告欺骗现象
在广告引导消费的今天,电视、报纸等一系列广告已经成为消费者了解产品的重要渠道。但是许多厂家往往利用这一点,钻广告法的漏洞,他们信奉“只要广告作的大,牛吹得大,就是棺材烧成灰也能卖得掉”,因此在广告中往往夸大宣传,不实宣传,往往是宣传的产品功效与产品实际功效不符,把产品说成管头又管脚的神药。
这里只是笔者收集的一些简单的资料,目的是希望消费者收起你的善良,理智的对待保健品广告的“轰炸”,同时,下面列举了一些小窍门希望能够帮助你避免再次被
“斩”。
如何挑选称心实惠的保健品
一看:看生产企业
最好购买历史悠久、专业生产药品厂家生产的保健品,例如上海的雷允上,北京的同仁堂。原因有二:
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有着严格的卫生限制以及技术要求,因此此类厂家具有现成生产保健品的扎实基础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