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潍柴文化发展
潍柴文化发展
1946-1998
1998-2004
2004-2007
2007-2011年10月
2011年10月至今
(一)1946-1998
深厚的文化积淀
1946年,潍柴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使命”和“责任”就深深融入每一个潍柴人的血液里。建厂初期,作为军工企业的潍柴,修理枪械,支援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潍柴人响应党的号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研制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柴油机,全面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充分彰显了潍柴人心系国家、忘我劳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潍柴人凭借对企业忠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多次在危机中寻找出转机。而潍柴文化也伴随着企业发展而丰富,成为企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期间潍柴提炼出的潍柴精神:团结、实干、科学、文明、争创,成为治企理念和文化方针。
重要事件
◆1946年10月,潍柴动力的前身——建国铁工合作社,在刚刚解放的山东威海创立,从事军工枪械修理,投身人民解放战争。
◆ 1947年,成功仿制德国11马力单缸柴油机。
◆ 1948年,跟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企业迁至潍县坊子,更名为大华机器厂。企业职工由12人逐渐增加到75人,设备发展到69台。
◆ 1950年,工厂根据治淮工程的急需,在生产11马力单缸低速柴油机的基础上,又仿制生产了25台15马力柴油机,有力地支援了治淮工程的建设。
◆ 1953年,企业迁至现址,归属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开始走上柴油机专业化生产道路。
◆ 1955年,成功试制6160型中速柴油机。
◆在停产整质期间,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三年多的质量整顿,企业发生了显著变化。1965年,企业被评为“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之一。
◆ 1968年,企业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自行设计制造了6200柴油机(450马力/750转),配灯光围网捕鱼船。6200型中速柴油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由此,奠定了企业在国内中速柴油机行业的优势地位。
◆ 1982年,6160A—9增压柴油机获国家银质奖。
◆ 1984年潍柴引进奥地利重型汽车用斯太尔发动机。 1989年,潍柴斯太尔项目建成投产,企业开始形成“中高速柴油机并举”的格局。
(二)1998-2004
企业文化建设从不自觉走向自觉,并培育形成了强大的执行力文化
以谭旭光厂长为首的潍柴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内抓管理,外拓市场的方针,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企业迅速摆脱困境,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带领潍柴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大发展。潍柴管理团队在企业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实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渡,由浅层次开掘到深层次挖掘的转变,由注重形式到丰富内涵的跃升。
在“约法三章”、“四项承诺”、“四提倡、四反对”、“六条准则”等文化思想体系基础上,潍柴逐步培育形成了强大的执行力。2004年2月3日,谭旭光董事长总结潍柴改革发展的经验,作了“提升执行力是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的报告,首次提出“执行力”这一概念。
1、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第一,抓了企业的形象塑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布展了国内一流的“潍柴动力科技展馆”。成功运作了青岛—北京“潍柴动力号”列车广告和在中央电视台的企业形象宣传。参加了40余场在全产品展览会。设立了企业网站,通过导入CIS系统,规范了企业形象标识。
第二,注重了对企业文化的总括和提炼,着力培育企业精神。大力宣传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理念进行归纳提炼,大大丰富了企业的文化理念,期间,被职工广为认可的“用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干就负责”等经营文化理念,都是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凝炼出的文化结晶。这些文化理念的提出,使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成为凝聚职工、激发斗志的精神动力。
1、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第三,推广实施了人性化管理。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坚持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把企业的重大决策交与职工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注重职工个性化的发挥,特别注意从工作、学习、生活上关心、爱护职工。组织了先模人物出国旅游,坚持实行了“三必访”制度,多次派出高层管理人员和营销骨干到国外和国内著名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开办了两期动力工程硕士研究生班,举办各类培训班252期,讲座68场,培训在岗职工21328人次。这些举措体现了人本管理的精髓,使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为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