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世界文化遗产
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不但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同时也记录着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那些重要的信息。所以,世界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是不容损毁的。然而,目前在中国,这些重要的财富却是处在一种严峻的情况之中。所以我们理应该很合理的地对其进行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世界遗产,现状,保护,开发
世界遗产是世界所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是社会公共资源中最珍贵的一部分。世界各国都将世界遗产列入“国家公益事业”。世界遗产的功能与性质决定了它必须由政府来实施管理,对遗产的管理,就是对遗产资源价值进行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为公众的观赏、参观提供方便,使公众能充分地享受到世界遗产给其带来的休闲、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原则上应该是面向公众非赢利性质的。
世界各国的世界遗产都是以公众利益为目标,绝大部分也都是由政府直接管理。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仅靠政府的财力满足世界遗产公众利益的需要目前还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政府将世界遗产的经济功能强化到第一位,以期通过世界遗产所获经济收入,发展成地方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这是造成世界遗产遭受开发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政府都不能将世界遗产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系列问题,最终使世界遗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世界遗产。避免因盲目开发、过度利用遗产,而对遗产造成破坏。我们不能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但也不能仅从保护的理想思维出发,片面、极端化地追求保护,拒绝开发。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公约》。
中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后来居上。截止201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名列第三,仅在西班牙与意大利之后。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数越来越多,但近年来与世界文化遗产有关的负面新闻也在与日俱增。长城被破坏、敦煌莫高窟壁画脱落、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残破、孔府孔庙孔林被淹、黄山泰山建索道以及张家界武陵源、九寨沟游客过多等新闻频频传出。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主
要威胁除了自然灾害,还有人为因素中最普遍的影响--失控的旅游开发。80%左右的中国风景区都有上千年的开发历史,按现代生态文明时代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不少名胜风景区早已“超标”。尤其是近十几年的错位、超载开发,使得不少世界文化遗产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程度加深,而其结果就是导致世界文化遗产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甚至有的风景区,正蜕变为大型游乐场。(资料来自人民网《世界文化遗产莫要急功近利》一文)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一,《公约》的前瞻性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保护。目前有 18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此公约,130多个国家 830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于 1985年加入《公约》。截至2010年8月,我国已有 40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三。
第二,《公约》唤醒人们保护自然与遗产的意识。从此,“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概念在全球流传,引起人们对自然的爱护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第三,从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其他国家遗产的评价来看,保护的对象虽然是物质文化,但强调的是精神文化——历史、宗教、思想、艺术、技术等。这些“遗产”蕴藏着人类的精神和智慧,以她们的历史高度、文化厚度、自然生命告诉人们:经济的发展不能破坏自然和遗产,世界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世界。(资料来自马建华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一文)
如何保护世界遗产: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和世界上的所有物种和文化一样,一些稀有珍贵的东西也会慢慢消失。地球上的东西是亿万年逐渐演变而来,保护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物质,非物质遗产等)都对人类对历史的了解与人类的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保护世界遗产,爱护生命,爱好和平,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才会转得更久...所以,合理开发与保护世界遗产刻不容缓。
一、改变旧城区改造的定位
在中国,旧城区改造首先定位于改造,而不是保护。这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会对世界遗产的周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伤害,进而影响世界遗产。所以,政府在旧城区的改造的定位上,以保护为主而不是以改造为主。
二、严打擅自改变文物保护体制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