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埃博拉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进展.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埃博拉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进展.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7/6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埃博拉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进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埃博拉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进展
埃博拉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毒性出血热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呕吐,有出血趋势和皮肤丘疹、胃肠道呼吸道和器官瘀血出血。虽然是一种致命病毒,但埃博拉病毒较为罕见,仅在西非地区流行爆发,因而并未像研发艾滋病药物和疫苗一样存在迫切压力。另外,埃博拉疫情的暴发时间不规律,没有特定的季节性,无法预知和防范。抗病毒药物或疫苗的研发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因此,针对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发速度较慢,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和疫苗。
1 埃博拉病毒的流行概况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 5 种亚型:扎伊尔型(zaireebolavirus, ZEBOV);科特迪瓦型(cotedivoireebolavirus, CEBOV,也称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forest ebolavirus, TAFV));苏丹型(sudan ebolavirus,SUDV/SEBOV);雷斯顿型(reston Ebolavirus,REBOV)和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 ebolavirus,BEBOV)。五种亚型毒力各不相同,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人感染后致死率高达90%;苏丹型次之,致死率约为50%;科瓦迪特型对人的毒力较弱,而雷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对人不致病,对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仅在菲律宾和美国有过猴子感染的报道。
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非洲中部的扎伊尔和苏丹几乎同时爆发。尽管分离的病原体都属埃博拉病毒,但不完全相同,根据首发地点不同分别命名为为苏丹型和扎伊尔型,其中扎伊尔行病毒共感染318人,284人死亡,致死率高达89%。1979年7~10月,苏丹型埃博拉病毒再次出现,随后沉寂于非洲丛林,直至1994年6月,1名瑞士女兽医在科特迪瓦因解剖死亡的黑猩猩而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在之后的3年里,埃博拉病毒再次肆虐非洲。2000~2004年,在刚果、加蓬、乌干达等地多次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主要为扎伊尔型和苏丹型埃博拉病毒。在埃博拉病毒发现的30多年里,共爆发24次埃博拉病毒疫情,综合死亡率约为67%。
2014年3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一场新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在几内亚爆发,截至2014年8月28日,共报告埃博拉病毒病3069例,死亡1552人,死亡率达52%。病毒疫情的爆发不断加速,40%的感染病例是在过去的21 d报告的。

2 埃博拉病毒生物学特性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与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体液及污染物接触传播,尚无证据表明空气可以传播该病毒。通过对黑猩猩和猴子等灵长类动物以及蝙蝠体内病毒的研究,大致上可判断出果蝠为其自然条件下的储存库,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病毒的结构特征及致病机制见文献。
3 埃博拉病毒的防治进展
埃博拉病毒疫苗
传统的疫苗于经高温、福尔马林及γ-射线灭活的病毒,这类灭活病毒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在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中没有明显保护作用。目前,大量的病毒或非病毒载体被用于埃博拉病毒疫苗的构建,如DNA质粒、具有复制或缺乏复制功能的活病毒载体等。带有埃博拉病毒抗原基因的疫苗在接种者体内表达大量的病毒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预防病毒感染。
DNA 疫苗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