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安居古镇山水风貌的保护与整治.doc

格式:doc   大小:1,59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安居古镇山水风貌的保护与整治.doc

上传人:zxwziyou9 2018/7/9 文件大小:1.5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安居古镇山水风貌的保护与整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曾
群 赵万民 李泽新
一、引言
小城镇通常是指由部分从事非农业劳动人员聚居而形成一定服务功能的社区,是其辐射所及之农村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作为我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城乡联系的中介,小城镇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及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它既有解放后新建成和发展的新兴城镇, 也有历经风雨而保存下来的古镇。有幸延续发展下来的古代小城镇,若小城镇的基本特征未变,且环境、格局、建筑、历史遗存、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这样的小城镇即称为“古镇”, 即现代环境中所能见到的古代小城镇。也就是说,古代小城镇不一定都是今天的“古镇”,因为有的古镇消亡了,或发展成城市了,有的古镇虽然还在,但大都面目全非,结构和形态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重庆市安居古镇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两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文明发现, 明清封建时期为重镇,至今为铜梁县北部重镇。安居古镇虽存在一些问
题,但其稳定的山水格局、实用的山
水空间模式、亲切的山水氛围、统一的山水风貌以及千百年来不断积淀和发展的传统文化风俗,使其仍然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仍然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场所,表现出其千百年来的顽强生命力。
二、安居古镇的山水风貌传统山水理念中,要实现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就要使自然山水与城市相互融合、相互依赖,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统合为一体,形成“山——水——城”相互协调的生态格局。我
们所见的安居古镇,处于琼江、涪江
交汇之处,三面环水,呈半岛之势, 依山傍水,阡陌纵横,山水静怡秀美, 景色清幽奇特; 沿涪江、琼江水岸, 民居点点,依岸崖吊脚而建,高低错落有致; 踏级入水的河岸码头,水道港湾,绿水轻烟,两岸青色葱茏,江面舟船往来,二江秋月,游舟唱晚, 呈现一片纯朴、明静的山水和谐之古镇风光。
安居古镇虽经历代修建,但是山
水格局一直没有大的变化,根据文献
记载并结合古城遗迹考证,可以找出其山水风貌的几个特点:
(一) 因山势就水形,道路状若盘蛇,呈不规则平面布局
这种规划布局思想与《管子·度地篇》中提出的“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
见解同出一辙。它体现了古镇建设者
十分重视审察地理形势,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安排城市布局。古镇山势陡峭崎岖,建筑顺应地形,采用错层、吊层和吊脚楼等建筑方式,同时, 道路大多采用踏步梯道,这样,既达到了功能上的要求,又符合“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思想。安居镇内的水体主要是指琼江、涪江和后河溪(乌木溪),古镇的山势决定了水形——水体蜿蜒穿插于古镇之中;同时,道路因山势就水形,状若盘蛇,贯穿古镇,犹如人体的骨骼,而水体则宛如人体的经脉,山势、水形、路形限定了建筑布置,从而整个古镇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二) 安居街道、河渠蜿蜒,既扩大了古镇的尺度感,又增加其含蓄之美
镇内路网、河渠总体呈弯曲蛇形,且时缓时急,与规整的路网、水系相比,既增加了古镇的空间层次, 扩大古镇的尺度感,又拉大了人们的视野与角度,增添人们步行的乐趣;
同时路景、水景的时隐时现,让人体
会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古镇内两条主要街道交汇形成“T”字形的平面布局,且河渠纵横, 涪江、琼江汇合后在安居北面之间穿流而过,其岸线决定了古镇景观的界面。乌木溪水绕城汇于涪江,唐时就有“危城三面水”之句,从而街道、河渠与山体一起构成古镇丰富的外
区位图